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宿迁:多维发力筑牢抗旱保灌防线 灌区现代化改造护航农业丰收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4  来源:速新闻  浏览次数:10
 八月的宿迁,烈日炙烤着大地,田野间的水稻正处于孕穗灌浆的关键期,每一寸土地都渴望着甘霖的滋养。然而,今年以来,这座依水而居的城市却面临着严峻的“水挑战”——累计降雨量仅615.4毫米,较去年同期锐减三成;淮河、沂沭泗上游来水持续偏少,洪泽湖、骆马湖水位不断走低,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的“水龙头”面临巨大压力。

面对旱情“大考”,宿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工程赋能、统筹协同”为核心思路,将灌区现代化改造作为破局关键,打出一套抗旱保灌“组合拳”,让汩汩清水流进田间地头,为秋粮丰收筑牢坚实屏障。

科学研判:下好抗旱“先手棋”,筑牢决策“指挥网”

抗旱保灌,精准研判是前提。宿迁坚持高位统筹,以“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为原则,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旱情应对指挥体系。

全市防汛抗旱工作部署会议第一时间召开,明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将抗旱保灌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5个市级工作指导组迅速下沉一线,扎根田间地头与灌区枢纽,精准分析旱情发展趋势,为抗旱用水调度提供科学支撑。

部门联动机制同步激活,农业农村、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会商制度,水情、雨情、墒情数据实时共享、动态更新,确保每一次决策都“有据可依”。在用水管理上,宿迁严格执行计划用水,细化各灌区用水指标,严格管控河道引水量,从源头杜绝“大水漫灌”式浪费;同时巧做“水循环文章”,充分收集利用回归水、农田退水,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增效”,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精准灌溉:拧紧用水“水龙头”,探索节水“新路径”

“以前浇地靠‘估’,水顺着田埂流,浪费不少还浇不透;现在靠‘算’,一亩地500立方米水刚好够用,水费才58元,省水又省钱!”宿城区屠园镇古河村种植大户许军的感慨,道出了宿迁农业灌溉方式的深刻变革。

作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宿城区通过完善“水价形成、节水奖励、工程管护、用水管理”四项机制,将农业灌溉从“粗放式”推向“精细化”,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2,相当于每亩地每年可节约水资源近100立方米。

更值得关注的是,宿城区在水权改革上持续突破——2022年完成全市首例农业与生态水权交易,2025年成功入选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工作试点城市,正加快构建“归属清晰、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用水权制度体系。

如今,在宿城区的田间,管水员每日巡查渠道、排查渗漏,用水户按需申请、按量取水,“每一方水都有去处、每一分钱都有明细”的节水格局已然形成。

泗洪县蔡圩灌区

工程赋能:打造灌区“主力军”,畅通输水“主动脉”

灌区是农业灌溉的“生命线”,也是抗旱保灌的“主战场”。“十四五”以来,宿迁大力推动大中型灌区建设,让老旧灌区“焕新颜”、输水能力“提档次”。

9个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同步推进,来龙灌区、运南灌区等重点工程加速落地;汴河、沂北等6个灌区改造项目纳入新增国债项目,获得政策与资金双重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水源取水能力27.7立方米/秒,改造干支渠道237.2公里,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超155万亩,有效保障农业灌溉水源供应。

在泗洪县,蔡圩灌区依托洪泽湖、天岗湖、新汴河三大水源,通过“梯级提水+精准输水”模式,彻底解决了高亢地区“浇水难”问题,让水稻、玉米在干旱季节及时“喝上解渴水”;宿城区整合皂河、船行、运南三个灌区,打造“古黄河灌区”,构建“以黄河故道为轴,多源补水、分区配水”的河湖水系连通体系和“四源、三片、一总渠”的灌溉供水体系,最大程度发挥灌区综合效益,推动灌区灌排体系大协同。

沭阳县则通过实施沂北灌区改造工程,显著改善了灌区内农业灌溉条件。改造后的干渠配套了完善的闸阀、分水口等设施,能够依据天气变化和作物生长期精准调控水量,在水稻扬花期、灌浆期等关键生长阶段,为农田提供稳定的精准灌溉保障。沭阳县吴集镇史跳村党支部书记付路路介绍,该村共有3235亩水稻田,过去农业用水全靠村里两台电站抽水,每逢用水紧张时期,经常出现无水可抽的困境。而沂北灌区改造工程落地后,以往因渠道堵塞、漏水导致的“远地浇不上、近地漫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里农田实现了“按需供水”,成功摆脱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赢得了村民们的连连称赞。

泗阳县运南灌区谭坝闸

统筹协同:织密保灌“一张网”,守护粮食“安全线”

抗旱保灌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作战”。宿迁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推动部门联动、县区协同,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泗阳县围绕“保灌溉、促丰产”核心目标,以灌区改造为基础、水源保障为关键、畅通水网为支撑,在实施运南、新华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基础上,构建“多点引水、梯级蓄水、节约用水、生态涵养”四维保障体系。随着多座新建涵闸投入使用,河道水位抬升实现三级蓄水,新增蓄水能力463.8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夏季灌溉储备了近50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有效缓解了多地用水压力。

展望未来,宿迁的抗旱保灌工作仍在“加码”:一方面,持续争取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推动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系统性完善灌区骨干灌溉体系,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确保水源“送得到、用得上”;另一方面,强化部门与县区联动,精准研判气象发展趋势,强化灌区工程运行和调度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调度制度,同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农户养成科学用水习惯,最大限度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水脉通,则农脉兴;农脉兴,则民心安。在宿迁的田野上,每一条改造后的灌区渠道都在奔涌着希望,每一滴精准输送的水源都在滋养着丰收。这场抗旱保灌攻坚战中,宿迁用科学的决策、扎实的工程、创新的举措,书写了“以水兴农、以水护粮”的生动答卷,也为新时代农业抗旱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宿迁经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