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覆盖全域的“水网”,不仅稳稳托起了全市584万群众的饮水安全、628万亩耕地的灌溉需求,更成为支撑“615”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水动力”,为西楚大地的民生改善与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水源供给保障:历史传承与现代工程协同发力
宿迁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始终与国家重大水利战略同频共振。回溯历史,1958年,为解决苏北地区缺水难题,江苏开启了一场长达40多年的水利建设征程,最终建成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的扩大规模和向北延伸。宿迁拥有南水北调东线的洪泽湖、骆马湖2座重要调蓄湖泊,中运河、徐洪河、淮沭河(沭新河)3条输水线路,以及第4、5、6梯级调水泵站,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占据关键位置。

分淮入沂—沭阳闸

南水北调—皂河站

南水北调—泗洪站
数据显示,当前宿迁全市用水总量的80%依靠南(江)水北调工程调水,这一工程已然成为保障宿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生命线”。

在保障水源供给的同时,宿迁更将水质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实施南水北调宿迁市尾水导流工程,有效处理尾水,防止其对水源造成污染;开展洪泽湖、骆马湖退圩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泊生态功能,提升湖泊自净能力,守护好我们“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
水源互调互济:构建多元灵活配水布局
为应对极端天气、水源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宿迁不断完善水资源布局,逐步构建起“淮水为主、沂水为辅、引提结合、互调互济”的多元化配水格局,让水资源调度更具灵活性与韧性。

南水北调—泗阳站
在水资源调度层面,宿迁充分发挥水系连通优势,实现了不同水源间的“无缝衔接”。骆马湖与洪泽湖之间,通过中运河、徐洪河实现南北互调,平衡水资源分布;洪泽湖水还可借助淮沭河自流北送,为周边地区提供水源;中运河、徐洪河、淮沭河三条输水通道之间,更能根据季节变化、用水需求进行错峰用水、精准调度,确保水资源供给“不缺位、不浪费”。

中运河
在机制创新方面,宿迁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宿迁在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改革创新,率先探索水资源市场化配置路径,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地下水取水权交易、蒸汽冷凝水水权交易等创新实践。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89单,交易水量突破7430万立方米,通过市场手段让水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实现了“节水者受益、用水者付费”的良性循环。

水资源取用监测平台

此外,宿迁还在黄河故道片区试点建立“三统两分”运行机制,通过对片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集中配置,在保障农业灌溉的同时,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实现“一水多用”,有效推动了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宿迁经验”。
水网末梢延伸:织就城乡用水“幸福网”
宿迁始终注重水网末梢的延伸与完善,构建起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供水水源保障网络。
在农业灌溉领域,宿迁依托市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大力推进灌区建设,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已建成大中型灌区21座,灌区渠首30余座,耕地灌溉面积已达597万亩,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水支撑。

井头翻水站

泗阳县运南灌区

宿豫区来龙灌区
在城乡水资源保障方面,全市建成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3座供水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181万吨,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此外,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宿迁构建起“原水互备、清水互通”的城乡供水保障网,让城乡居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骆马湖水源地取水口

中心城区二水厂
一张覆盖全域、高效联通的“水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宿迁将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为建设美丽宿迁、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史雅琪 张良 王燕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