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薛涛表示,当前,水务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国内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面临着应收账款压力增大、环境治理需求升级的双重考验,也迎来了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厂网协同,数智引领” 成为本届论坛的核心主题。我们坚信,推动智能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为双轮驱动的新型增长动能,是破局传统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污水处理减污降碳的协同推进、排水体制机制改革破局、厂网一体的系统性效能提升、数智技术与工艺创新的深度耦合、污水污泥资源化的价值挖掘,共同构成了驱动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
“十五五”水务领域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站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蓝图徐徐展开的关键交汇节点,环保企业正着手制定企业发展的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针对“十五五”水务行业的走向,发言嘉宾分享了自身的思考。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阐述了城镇水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实践。他指出,数字化智能化是水务发展必然趋势,高质量发展必须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必须全生命周期地开展数字化智慧化。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周骅以“应变到迎对——上海城市供排水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与破解思路”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表示,当前,城市工作已改变了过去重建设、轻治理,上项目、求速度的发展模式,而更关注人的需求。面向新发展阶段,城市供排水应当顺应变化,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在“量”的积累上追求“质”的突破与能级跃升,从被动抵御转向主动预见和管控,不断创新破题,建设美丽上海。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作了主题为“重构与归一:面向未来的环境设施”的发言。他提到,在产业重构中,环境产业的确定性是环境设施。在自强中守住环境设施的专业运营权是环境产业参与产业重构的前提。环境设施是未来最稳定的业态之一,是环境产业最大的确定性。但是,这种确定性未必被环境产业独占。
排水体系体制机制思考与运管实践
在排水体制机制改革深水区,厂网一体化打破传统厂网分离的管理模式壁垒,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链条协同效能提升,但仍面临跨部门权责划分、财权事权匹配及区域规划协同等治理难题。从“按量付费”到“按效付费”的机制转型中,考核体系的科学性重构亦需突破多重制度瓶颈。针对排水体系体制机制的相关问题,发言嘉宾分享了自身的实践和看法。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建国分享了德国排水系统现状介绍和思考。他提到,绿色措施是排水体制完善的重要举措。近年德国兴起了带有单独排放、渗透和滞留,甚至无雨水排放的“新型排水系统” 的建设。新型雨水排水系统的核心是,新建和新开发地区的雨水不纳入现有城镇排水系统,而是通过各类绿色设施就地消纳。其占比应已经超过10%。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前首席专家曹业始以“新加坡深隧污水系统雨季水力负荷与水费调整”为题进行了分享。他强调,城市污水系统管理需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经验,需结合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溢流率等实际情况规划,新加坡在深隧污水系统水力负荷设计与水费调整上的经验,为全球城市水系统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借鉴。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排水事业部总经理张传贵作了题为“治水逻辑重构——厂网源河一体化运营的瀚蓝实践”的分享。他指出,按效付费是以财政资金为杠杆、运营效能为标尺、撬动排水系统全链条高质量升级的治水变革,是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总成本最小化”必然的趋势,不仅是技术层面和机制层面的变革,更应该是治水逻辑的重构。
另外,首期“水务百年会客厅”前不久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如期举行,从不同视角探寻超大特大型城市建设背后的污水处理机制设计、雨污混接与处理滞后等热点问题。
另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E20环境平台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