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本文系统梳理广州、重庆、天津、苏州、青岛和西安等地在供水安全保障领域的典型做法与经验,旨在为全国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提供实践范例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共同守护城市的“水脉”畅通,为亿万市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强的用水保障。
关键词:城市供水安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
来 源:民生智库环境水务研究中心
城市供水安全是保障市民健康生活、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供水安全保障面临着水源紧张、基础设施老化、突发事件频发等多重挑战。三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积极创新思路,综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推动多水源调度、再生水与海水淡化开发、老旧管网升级以及生态保护等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城市供水系统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本文系统梳理了广州、重庆、天津、苏州、青岛和西安等地在供水安全保障领域的典型做法与经验,旨在为全国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提供实践范例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共同守护城市的“水脉”畅通,为亿万市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强的用水保障。
广州:
“智慧水务”系统护航都市供水安全
广州市水务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全面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建设,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该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全市供水管网关键节点布设数千个传感器,对压力、流量、水质等核心参数进行24小时实时采集与传输。
智慧水务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一旦检测到水质异常或管网压力突变,系统能立即发出警报,并通过大数据建模快速定位异常区域,为抢修队伍提供精准指引,从而大大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同时,该系统还能基于历史用水趋势及实时需求预测,科学调整供水调度方案,有效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全市用水效率。
为增强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广州还构建了面向市民的供水信息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查询用水量、水质状况、管网抢修等动态,有效提升用水安全感与社会监督力度。三年来,智慧水务系统的投用显著减少了突发供水事故的发生频率,降低了漏损率和运营成本,实现了供水安全保障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庆:
多水源联合调度破解山城用水难题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重庆因地势多山、水资源分布不均,城市供水安全长期面临挑战。近三年来,重庆以多水源联合调度为核心策略,整合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河流及周边水库、地下水资源,构建起多元互补、灵活调配的供水保障体系。
重庆建立了完善的水资源监测和动态调度系统,能够在旱季、极端天气或突发水源污染事件中,快速切换和补充备用水源。例如,当长江主水源水质出现异常时,可迅速提升嘉陵江或水库的取水比例,并通过跨区域输水工程及管网联通,实现安全平稳供水。
同时,重庆加大对各类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建设自动水质监测站,实时掌握各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围绕水库周边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有效减少污染输入。通过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重庆不仅有效防范了水荒和污染风险,还保障了市民和工业发展的用水需求,成为山地城市多水源协同供水的典型范例。
天津:
再生水利用开辟城市供水新途径
作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北方城市,天津近年来积极发展再生水利用,为城市供水注入新活力。通过对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及再生水管网建设,天津形成了从生产、输配到应用全流程的再生水利用体系,再生水日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再生水广泛应用于工业冷却、城市绿化、道路冲洗等领域。大型工业园区和企业纷纷采用再生水进行冷却及生产工艺用水,显著降低了新鲜水的消耗。在城市绿化、园林灌溉、道路养护中,再生水更成为首选,有效节约了大量自来水资源。
为保障再生水安全使用,天津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水质标准和监管措施,实行全过程水质在线监测,确保再生水符合相关用途要求。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再生水利用项目,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近三年以来,天津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极大缓解了城市供水压力,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道路。
苏州:
水源地生态修复守护江南水乡供水安全
苏州以水资源丰富和水网密布著称,但水源地生态保护压力亦大。近三年来,苏州聚焦太湖等主要饮用水源地,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市政府拆除沿湖非法建筑、关停高污染企业,显著降低了周边污染负荷。
在水源地周边,苏州大规模建设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充分发挥湿地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吸附与分解作用,有效拦截面源污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建立水源地智能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水体水质变化,并联动执法部门严查非法捕捞、偷排等行为,多措并举保护水源安全。
苏州还通过举办水源地保护宣传周、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提升居民节水护水和生态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水源地保护。经过持续努力,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充分保障了水乡居民的饮水安全,为长三角水网地区水源保护与供水安全树立了示范标杆。
青岛:
发展海水淡化“蓝色引擎”补充城市供水
青岛作为典型滨海城市,面临淡水资源紧缺的突出矛盾。近三年,青岛加快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先后建成数座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先进的反渗透膜技术,将海水转化为高品质的城市自来水。当前,青岛市区海水淡化能力不断突破,已成为华北沿海城市海水淡化利用的佼佼者。
海水淡化厂具备灵活调节产能的能力,能根据城市实际用水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淡化水经权威部门检测,水质优良且口感佳,可直接并入城市供水系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安全、稳定、高品质的饮用水。
青岛还出台配套的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加强行业监管,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同时,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工艺优化,降低单位能耗和成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年来,海水淡化水已成为青岛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了城市淡水紧张矛盾,为沿海地区探索“蓝色水源”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安:
老旧管网改造夯实古都供水生命线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部分城区供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存在漏损率高、水质二次污染等安全隐患。近三年,西安市全面启动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升级工程,对老化管道进行排查与更新,优先更换易腐蚀、爆管频发的灰口铸铁管、镀锌钢管。
改造过程中,西安推广新型高强度、耐腐蚀管材及非开挖管道修复等智能施工工艺,既提升了管网系统安全性,也最大程度减小对市民生活和交通的影响。改造期间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严格把控施工资质、材料标准和竣工验收,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老旧管网更新后,西安市区供水水质显著提升,二次污染隐患大幅降低,供水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显著增强。城市用水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和市民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回顾近三年我国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探索与实践,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成效显著、可操作性强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者主动应对挑战、敢于突破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政府、企业与公众多方协同、共建共享水安全的良好格局。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不断迈上新台阶。展望未来,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推动理念创新与模式升级,将为我国城市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夯实水安全基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