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乡广袤的乡村田野间,一场静水流深的水利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一眼眼钻探至地层深处的机井,一口口历经清淤焕发新生的山塘,一条条疏通后水流欢畅的沟渠——这些看似微小的水利单元,正以聚沙成塔的力量,构筑起保障宁乡农业命脉、生态基底与乡村未来的坚实屏障。
从“打井筑坝水源”的精准施策,到“山塘水库清淤”的系统治理,再到“沟渠河道疏浚”的脉络疏通,宁乡创新书写着一部“小工程汇聚成大体系,小投入撬动大效益,小治理推动大振兴”的生动实践。
小井口,大水源——一井清泉润泽千家万户
打井,这项古老的水利技艺,在宁乡被赋予了破解区域性缺水难题的时代新意。面对2022年那场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宁乡市委、市政府以“打井筑坝水源工程”为突破口,展开了一场科学精准的“地下水突围”。
在东湖塘镇这样的“干旱死角”,打井筑坝水源工程堪称“救命工程”。该镇水利管理站站长张良利深有体会:“东湖塘镇是宁乡有名的干旱死角之一,东湖社区没有外来水源,灌溉用水全部来自大大小小的一口口山塘。”而打井工程的实施,为这类地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截至2025年10月底,宁乡共建成应急抗旱机井247口,彻底解决了干旱地区4万多人的饮水困难。
这井口虽小,背后却是科学与责任的交织。宁乡专门聘请省地质院专家团队,联合本土技术力量,下沉村组一线,进行精准地质勘探与科学布点。每一口成功涌水的井,都是对“精准治旱”理念的成功实践。在横市镇,近三年建设的17口深水井分布在各村庄,有效缓解了当地用水紧张局面。村民们从此告别“望天吃水”的焦虑,迎来了“井水到家”的安稳,这滴滴清泉,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协奏曲。
小塘坝,大粮仓——一口山塘守住千亩良田
山塘,如镶嵌在宁乡沃野中的“明珠”,其蓄水能力直接关系到部分地区粮食生产的“底气”是否充足。过去,许多山塘因年久失修沦为“碟子塘”,蓄水能力大幅衰减。宁乡市以“山塘水库清淤工程”为抓手,开启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山塘“蝶变”行动。
站在塘坝上,村民李大爷指着干涸见底的塘床叹息:“这塘都快成泥坑了,去年晚稻抽穗时没水,眼睁睁看着稻子蔫在地里。”作为东湖镇的重点骨干山塘,荷叶塘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蓄水面积从41.5亩缩减至32.4亩,灌溉面积由485亩萎缩至102亩,整治迫在眉睫。

如今站在修缮一新的荷叶塘塘坝上,但见碧波荡漾,水光潋滟。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在村民户主会上,乡贤廖特力拍着胸脯对乡亲们说:“这次清淤,咱们的淤泥不外运,就近堆放。被占用的农田,我每年每亩补200元,连补三年!”这番话赢得了满堂掌声。施工期间,塘坝上红旗招展,挖掘机轰鸣作响,廖特力戴着草帽在现场协调指挥,汗水浸透了衣衫。一位正在培坡的老农笑着说:“廖老板放下县城的生意,陪我们在这儿干了两个月,这塘要是修好了,咱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截至2025年4月底,工程全面告捷。如今站在修缮一新的塘坝上,但见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村民欣喜地算了一笔账:新增蓄水量4万余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400余亩,防洪抗旱能力显著提升。“现在这塘水啊,看着就让人心安”正在引水灌田的种粮大户满脸笑容地说。一口濒临报废的山塘,重新成为润泽一方的“水银行”。
横市镇利民村的栗塘边,如今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记者刚到塘边,村支书李健文便笑着迎上来,紧紧握住记者的手,激动地指着眼前碧波荡漾的山塘说:“这个‘老大难’问题困扰了我们多少年,现在终于彻底解决了!”他介绍,过去这口塘淤塞得像个“碟子”,蓄不上水,天一旱,全村稻田就只能望天收。“种一季稻都提心吊胆,更别说两季了。现在好了,塘深了,水满了,防洪有溢洪道,灌溉有保障。你看今年雨水也不算特别多,但我们种两季稻一点问题都没有,秋收后塘里还存着一米多深的水呢!”

横市镇利民村的栗塘边,如今也迎来“蜕变”。
更让人惊喜的是栗塘边的变化。村民姜学兵为了支持清淤工程,主动拆除了自家经营多年的猪场。“这猪场占地近300平方米,就在塘基上,”他摸着脑袋笑道,“虽然舍不得,但为了大家用好水,值了!”这一拆,不仅消除了对水质的污染和塘基隐患,更“拆”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这片长72米、宽4米的宽敞场地,成了全村最热闹的“CBD”。夜幕降临,尤其是炎夏之夜,村民们不约而同聚集于此,跳广场舞、纳凉闲聊、孩童嬉戏……欢声笑语中,昔日的“污染源”化作了今天的“幸福场”。

天坪片山塘清淤整修。
在不远处的横市镇向阳村,天坪片区16口山塘也实现了“华丽转身”。问起工程为啥这么顺、管得这么好,乡亲们都会提起两位老伙计——70岁的老组长潘泽良和74岁的老党员胡照云。清淤那阵子,潘老爹天天守在塘基上,整整50多天,砍柴清障、义务监工,就为了盯着工程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大伙儿都说:“有他在,心里就踏实!”胡老更是让人敬佩,为了施工机械进场,他二话不说,抡起锄头就把自家门口的路拓宽了,硬是给集体“开”出一条免费的施工便道,义务投劳十几天,从无半句怨言。正是有了这样的热心人带头奉献,这片“干旱死角”才真正变了模样。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10月底,宁乡共完成山塘清淤整治3134口。更为宏大的蓝图是,宁乡计划用十年时间整治隐患山塘11522口,累计恢复的蓄水能力将高达2000多万立方米,这相当于为宁乡新增了两座中型水库。这些焕然一新的山塘,如同被唤醒的“水银行”,在防汛抗旱、保障灌溉、滋养生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修塘如修仓,蓄水如蓄粮”。
小沟渠,大动脉——一条水渠畅通万亩沃野
如果说山塘是“水银行”,那么沟渠就是将“活水”精准送达田间的“传输网络”。宁乡市实施的“沟渠河道疏浚工程”,着力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让水资源实现从“有没有”到“通不通”再到“好不好”的质的飞跃。
资福镇红旗村北干渠——这条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灌溉水渠,在去年8月底晚稻保育的关键期突然淤堵断流。种粮户朱正香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若是10天内没通水,田地就会开裂,禾苗也会枯萎,意味着一年的辛劳就白费了。”一次全组村民参加的屋场恳谈会改变了这一局面,上百名党员群众带上锄头、铁锹、锯子、簸箕,齐心协力,从天亮忙到天黑,仅用4天就让汩汩清水重新流入农田。当渠道内最后的“拦路土”被挖开,清水涌动着流入农田时,人群里爆发出欢呼声。


在横市镇,沟渠河道疏浚工程同样成效显著。
在横市镇,沟渠河道疏浚工程同样成效显著。利民村党总支书记李健文说:“以前,村里的沟渠又窄又浅,还经常堵塞,一到用水高峰期,上游的农田有水,下游的农田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现在好了,经过清理疏通,沟渠畅通无阻,全村的农田都能得到及时灌溉。”3年来,横市镇共清理疏通沟渠17000多米,让农田灌溉更加高效便捷。
沟渠的畅通,不仅是水流的物理连通,更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管理水平的系统提升。宁乡将河湖长制与田长制创新性结合,建立“小微水体片区河长制”,实现了“一塘一坝一水”有专人管护,确保了水利设施从“建得好”到“管得好”再到“长受益”的良性循环。
小治理,大战略——一域之水全局之谋
宁乡的三大水利工程,始于应对极端干旱的应急之举,成于服务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长远战略。其深层价值,已超越了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展现为一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宁乡样本”。
面对复杂的“水情”,宁乡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全市一盘棋,系统谋划。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精准识别出流沙河、灰汤、喻家坳、东湖塘四大干旱片区以及铁冲、田坪水库扩容等“六大难点问题”,并据此编制了详尽的《宁乡市“三大水利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划分重点,分类施策,预计完成打井筑坝水源工程150口,山塘水车清淤工程1927口,沟渠河道疏浚1206.5km。
在推进过程中,宁乡探索出了“市级统筹、镇村实施、多元投入、民办公助”的有效路径。党员“三亮三比”带头示范,屋场会统一思想,群众踊跃筹工筹劳,“塘管家”“井长”“渠长”责任到人……这种“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主体作用,将水利工程真正建成了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
横市镇仁桥村党总支书记朱保阳对此深有感触:“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扎实,村民们也深知缺水的痛苦,大家积极性很高,工程进展非常顺利。”通过两年的努力,仁桥村的山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开农田23.6亩,恢复山墈高灌田面积60余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余亩,同比往年新增水稻种植面积300亩,新增优质烤烟面积200亩。
如今,行走在楚沩大地,随处可见一处处山塘碧波荡漾,守护岁岁丰年;一条条沟渠纵横阡陌,充盈蓬勃生机;一眼眼机井蕴含希望,润泽千家万户。宁乡以“小”见“大”的水利实践,将看似微末的“小水源”“小工程”汇聚成了保障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水网”。
这背后,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在宁乡的生动实践与深化落地。水利建设已从单一的工程建设,拓展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创建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为宁乡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在宁乡,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当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小水大成,楚沩新景。宁乡三大水利工程的故事,是一部书写在田野上的辩证法,它深刻诠释了:唯有立足细微,方能成就宏大;唯有根基稳固,方能行稳致远。在这幅人水和谐的壮美画卷上,宁乡正向着更加丰饶、美丽、幸福的未来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