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湖北日报】五年内重要涉水指标力争中部领先 ——专访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5  来源:湖北日报  浏览次数:24

五年内重要涉水指标力争中部领先 

——专访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李颖 李亮 孟梦

实习生 汪欣如

湖北因水而生,因江而盛,治水工作在湖北发展大局中历来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省水利厅近日出台《关于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行动方案》,聚焦支点建设“七大战略”,通过实施21条举措,加快全力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建设,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水利支撑和保障。

方案明确:到2027年,省级水网工程覆盖度达79%,境内长江干流、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到2030年,省级水网工程覆盖度达90%,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非常规水利用量等节水降耗指标中部领先;到2035年,水利支撑支点建设的功能作用显著增强,流域区域发展更加绿色协调均衡,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综合效益持续发挥,全面建成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核心区,全力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湖北如何全力打造水利“四区”,如何努力当好支点建设的安全底板、发展长板、改革样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 关键词 ——

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

问:湖北如何高标准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巩固和发挥湖北水网在国家水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作用?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眼下,全省水利系统正加快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

助力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加快推进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工程建设,畅通长江、汉江行洪通道,做好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全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鄂北二期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国家水网互联互通。

全力打造湖北骨干网。全面推进省、市水网先导区建设,推进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清江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鄂中、鄂东南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建扩建潭口二库、金鸡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高标准打造湖北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不断优化农田灌排网。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实施蕲水、浮桥河等大中型灌区新建扩建和漳河、泽口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推进重点易涝区治理,夯实“荆楚粮仓”灌溉根基。

加快提标农村供水网。充分挖掘现有水源调蓄工程供水潜力,推进小型引调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标准化工程,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优化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稳步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网。加快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实施“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水利感知网、水利信息网和“水利云”为基础,以开源数据大模型为手段,构建省级数字孪生水网平台。

积极推进融合发展网。推进“水网”航运融合发展,统筹推进长江、汉江以及江汉平原水网等具有航运功能的骨干河道洪水通道、输配水通道、水运航道协同建设,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协同推进汉湘桂运河建设。推进“水网”能源网,协同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统筹推进水风光储综合基地建设。

—— 关键词 ——

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

问:如何立足水资源禀赋优势,在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中筑牢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根基?

答:水是湖北最大的自然禀赋,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是国家战略水源地,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既是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更是加快建成支点的水利责任。

强化工程体系主体作用,提升流域防洪底板。担负起长江防洪主战场重要职责,优化长江、汉江、清江等防洪体系,加快推进姚家平水利枢纽建设,实施长江干流(湖北段)堤防提质升级、汉江干流等重要支流治理。全力推进国家蓄滞洪区建设,加快重点洲滩民垸整治,加强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强化城市水利工作,提高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水源地保护,主动扛起使命担当。推进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谋划布局库区治理保护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提高国家水网重要结点调蓄能力。

强化百库千湖联调联动,擦亮千湖之省底色。统筹禁渔、治岸、增绿、活水,一体推进湖库防洪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湖泊堤防防洪达标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补齐完善梁子湖、斧头湖等重点湖区和病险水库防洪短板。谋划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湖库调蓄防洪能力和空间安全韧性。

强化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绘就人水和谐美丽画卷。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常态化开展河湖库“清四乱”等行动和“关爱山川河流”等活动,打造“爱我千湖”等志愿者品牌。编制实施《湖北省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增强河湖自然修复和保护治理能力。

—— 关键词 ——

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

问:如何立足湖北水利设施体系健全的优势,持续深化水利改革,大力发展水产业,努力打造中部地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

答: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水利“三资”改革为核心,全面协调推进水利各方面改革,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切实把湖北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水利关键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水利“三资”管理改革,实施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推广水权交易、山塘综合利用、水土保持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熟做法,探索实施水利REITs试点;创新“政府+ 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深化“财政+金融”等政银协作机制,探索实施取水贷、节水贷、绿电贷等债权融资方式,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股权融资方式,水域经营权出让等特许经营融资方式。

持续壮大水利产业集群。优化水利营商环境,深化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实施水利项目招商、展销。打造以省水发集团为航母的水利产业集群,鼓励滨水旅游、非常规水利用等新业态。推进汉江节水型流域建设,促进节水“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优化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提高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智化水平;加强智慧水利、绿色低碳等技术攻关,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应用场景和要素保障。

大力实施“河湖”产业倍增行动。大力实施“河湖”旅游等产业创新模式,协同布设沿河旅游线路、环湖绿道,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持续推进“河湖”与影视、教育、出版、游戏、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开发河湖IP。

打造以抗洪精神为核心的水文化高地。深入挖掘抗洪精神、长江文化、荆楚治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全省水利遗产普查专项行动,建立红色水利工程保护名录,指导地方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讲好新时代治水故事。

—— 关键词 ——

流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

问:如何推进“湖北水利”拓圈出圈,加强长江流域东西协作、中线工程南北合作、中部地区组团发展,打造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样板?

答:全力打造长江流域防洪核心阵地。发挥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湖北的地理、组织、指挥、功能等优势,统筹“一江两湖两库”风险联防联控,优化流域区域防洪减灾布局,打造中部地区行业协作示范,提升湖北水利影响力、协同力。

不断深化南水北调水源地联动协作。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保障核心地位,加强受水区、水源区在水资源保护、调配、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完善鄂豫陕跨省界河湖管理保护协作机制,推进环丹江口库区政企协作,探索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省际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京津冀等受益地区反哺水源地生态建设。

积极推动河湖跨界共治共管。发挥河湖长制平台协同作用,完善跨界河湖“联席联巡联防联控”机制,配合长江委、淮委办好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落实长江流域河湖长制协作、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跨省河流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开展跨省河湖联合巡查活动,推动汉江、淮河流域一体化治理,努力打造中部水利合作样板。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