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6月7日,对于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天,也许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路程。
只是世事无常,瞬息万变,每一段路程都有自己的里程碑,每一次的抵达又是下一站的启程!
表计行业也是如此,只是电水气的速度不一样而已!
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农网改造成就了杭州华立和上海电表厂在长寿命机械表的地位;2001年起,全电子式电能表陆续开始替代之前的感应式机械表,小编记忆中称研制出第一块电子式电能表的有隆基宁光和珠海恒通;2005年之后,全电子式电能表爆发式发展,威胜、华隆的三相多功能电能表在变电站二级关口广泛应用,网省主站的电能量采集系统配套的0.2S级高精度关口电能表,基本都是世界知名品牌,诸如兰吉尔、Elster、Wescon、Iskra等。
2009年,国网开启大规模集中招标,迄今经历了2009版智能电能表,2013版智能电能表,2020版智能电表和智能物联电能表,从互联互通的计量抄表收费,到对异常事件监测的现场支撑,到计量与管理相对独立的多芯设计和新一代用采2.0,高度集中的电网市场逐渐排列出电表行业玩家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时不时有黯然离场的老玩家,也有突如而至的新黑马。
2017-2019年这三年,要不是裹挟着三大运营商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的NB-IoT强势袭来,水气表的智能连接规模不会在短短三年达到千万级。华为、深圳水务、深圳燃气、鹰潭水务因为NB-Io纷纷出圈,天津水务的300多万只NB水表改造工程更是成为史诗级的行业焦点。
在这之前,LoRa刚刚有点风生水起……
在这之后,无论是持续推进的NB-IoT,还是新萌生的星闪,无论是AI,还是Deepseek,金卡智能的每一次亮相都恰到好处,威星智能、三川、宁水也在数智化转型中加速步伐,各有不俗表现。
表计行业带动的不仅仅是表企,从芯片到鸿蒙到AI……
电能计量芯片、MCU芯片、载波通信芯片是智能电表的主要三类芯片。在这三类芯片的上市公司中,既有多年的老牌国企,也有新晋的民营黑马,既有背靠高校的企业,也有电网背书的企业,年营收从几亿到几十亿的都有,诸如智芯微、海思、上海贝岭、钜泉科技、复旦微、创耀科技、力合微、东软载波等。
智能水气热表市场的迅速发展,带动的主要是物联网芯片、超声水表芯片、超声燃气表计量模组、安全芯片等企业,诸如芯翼信息、深圳华奥通、苏州吾爱易达物联网、中移芯昇、声链科技、新开普等等,这些企业背后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表企的投资身影。
2023年9月,九联携开源鸿蒙智能灌溉解决方案亮相第三届中国节水论坛;2023年10月31日,南方电网发布了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物联操作系统;2024年6月18日,天翼物联自主研发的云芯AI模组通过OpenHarmony 4.0 Release版本兼容性测评,并获得OpenHarmony生态产品兼容性证书,这是中国电信首款接入开源鸿蒙生态的云网融合通信模组;2024年6月28日,深开鸿与北控智科集团、拓扑公司共同发布国内首个燃气开源鸿蒙化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燃鸿;2024年8月30日,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电力智慧物联分布式操作系统(星鸿EOS)。
2025年开年伊始,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与威星智能深度合作,基于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赋能,通过部署5G定制网与MEC边缘计算,威星智能的燃气表生产线实现了物料追踪、AI视觉质检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生产节拍提升20%,产品合格率提高至99.5%以上;山科智能通过深度整合DeepSeek大语言模型,在计量云平台与智水家园平台的计量管理与客户服务模块中,实现了水务软件交互模式的范式革新;三川国德通过接入DeepSeek,加强水务数字化平台与水务业务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和优化提升,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客服、预警分析、数据清洗、水表协议自动化解析探索等。
这背后,AI算法、物联网通信、边缘计算芯片构成的“三角架构”正悄然重构传统表计产业格局,技术与场景深度咬合已转化为可量化数据。
据国家电网统计显示,基于AI的配网线损分析系统降低线损率0.3%-0.8%,年节约电量相当于一座中型火电厂年发电量;新天科技在济南水务的AI漏损分析系统降低产销差率超5个百分点;威胜信息为南网构建的用电量预测模型,准确率超92%;千嘉科技“AI抄表机器人”识别旧表机械指针读数,错误率<0.1%(替代人工抄表)
2024年,威胜信息成功推出近50款产品及方案,实现新产品收入13.3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49%,其中AI产品贡献了新产品收入的30%。通信芯片与模块实现营业收入7.7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28.39%,同比增长18%。“物联网+芯片+AI”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性的高质量增长中构建的关键技术壁垒,自研通信芯片可覆盖全球70%以上国家的电力通信方案,目前正在与国家实验室合作研发新型SoC芯片,积极推动AI技术在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宁水集团研发的智能水表已实现用水异常检测准确率98%、漏损定位精度达0.5米的技术突破。从智能水表到AI水表,在智能硬件创新方面,宁水集团尝试AI大模型与水务行业硬件终端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水表等硬件产品的运维效率与精准度。针对水务设施分布广、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通过DeepSeek轻量化推理引擎,在边缘设备上实现低至10ms的实时决策,将硬件终端产品从当下的“智能化”推向“智慧化”的新纪元。此外,华为海思与宁波水表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在2024年推出首款全国产化智能水表解决方案,芯片成本降低30%。
三川智慧广州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达92%,配套建设的5G+AI水表检测中心日均检测能力提升至3万只。鹰潭三川智慧的5G数智工厂里,机械臂正以18秒的节奏组装水表,AGV小车沿着空中物流线无声穿梭,可以实现11米高立体库的穿层调度,视觉检测系统将人工误差率压降95%,数字孪生平台让500万台水表的生产全程可追溯。
2024年3月,Hubbell Incorporated的子公司Aclara成为第一家将 Utilidata 的分布式AI平台Karman嵌入智能电表的公司,以实现提供清洁可靠能源的互联电网。Karman基于利用NVIDIA Jetson人工智能平台的定制模块构建,可捕获和分析强大的高质量数据,以改善电网运营并管理分布式能源(DER)。Aclara 是北美部署了3000 多万个电表的行业领导者,它把Karman嵌入到智能电表中,为公用事业提供比传统解决方案高100倍的处理能力。Karman嵌入式电表在电网边缘提供强大的本地计算,以了解和预测电网状况和 DER的影响。本地AI模型不断学习改进电网规划、电网运营、负载管理、客户服务和一系列其他优势。
AI在智能电表已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诸如数据处理与分析、故障诊断与预警、能源管理与优化、远程抄表与预付费等,但同时面临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算法模型准确性和泛化能力、设备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等挑战。
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AI电表将进化成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如虚拟电厂:百万台AI电表协同调度家庭光伏、电动汽车,形成灵活响应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碳交易入口:个人节电行为可转化为碳积分,直接参与交易市场;智慧城市基石:与交通、安防系统联动,实现“电-车-路-房”一体化管理。
6月5日,国网总经理庞骁刚就“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电网企业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智能化水平,从而优化用户服务体验的?”的问答中表示:国网将加快推进以光明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供电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第一是深化“人工智能+办电”应用。比如江苏公司目前已经为超过5万个项目应用了供电方案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生成时间同比压缩了一半以上。第二是深化“人工智能+客服”应用。第三方面是深化“人工智能+抢修”应用,推动电力抢修服务由被动向主动、智能化方向转变,比如北京通州做了这方面的试点后,停电故障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抢修时间平均节省20分钟左右。还会持续创新推出类似的“AI+电力”的产品,并且不断优化,让用电更加安心更加舒心。
在水务政策驱动方面,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直接推动水务企业加快部署具有AI算法的智能水表,2024年带有渗预警功能的水表采购量同比增长45%,占市场总量比例达28%。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智能表计的交付,而是“端-边-管-云”的全栈技术生态与运营价值的较量,头部企业将完成从设备制造商向物联网服务商的转型,基于AI算法的预测性维护服务、数字孪生系统等增值业务贡献率将不断增加。
中小型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亟需通过差异化战略寻找突破口,聚焦于表计垂直细分场景,诸如通过优化NB-IoT、LoRa等技术的信号穿透能力与能耗表现,显著提升水表在复杂建筑环境中的运行稳定性。据悉。某浙江企业研发的增强型NB-IoT模块将信号覆盖深度提升至地下3层,较常规产品提升50%,已获得2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订单。江苏某中小企业开发的智能水表边缘计算芯片可实现每月1.5万条数据的本地预处理,将云端数据传输量降低60%,在工业园区等高频监测场景形成竞争优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边缘智能水表的市场渗透率已达12%,预计2027年将突破35%。
上述这些,只是表计行业发展路上一个很小的缩影。
就像每一张高考卷,2小时的题目是十几年求学最浓缩的精华,很多题都在日常的学习中见过,但又不太一样,考场中的应变能力更是日常实力积累的真实考验,而无关乎过往成绩的辉煌!
这么多年,市场还是那个市场,每一次变化都是价值链的重构。未来五年的玩家如何变化,还得看各自在“物联网+芯片+AI”上的能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