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项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场检验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大考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难题攻坚锤炼能力、检验作风,着力以水利工程建设解决牡丹江市百万人民用水品质,项目兼具提升防洪、灌溉及发电功能,致力让每一滴水都映射出民生改善、生态修复、经济转型的时代之变。

林海水库项目建设现场(牡丹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位推进,把“作战室”搬到项目一线
面对总投资38.86亿元的庞大工程,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质、艰巨的移民征地、紧迫的建设周期,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将林海水库建设视为锤炼能力的“磨刀石”、检验作风的“风向标”。项目实施领导班子成员领衔攻坚行动,紧盯目标、集中会战、破解难题,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
如何确保工程品质立于潮头?一场“参评大禹奖”的专题研讨会请来了资深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引导项目对标行业最高标准,优化施工工艺。
面对工程建设中的具体挑战,牡丹江市林海水库管护中心副主任刘薇深有感触:“面对工程建设中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难题,我们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组织各参建单位创新施工工艺,建成省内首座智能双240水工砼拌合系统,日产能达3000立方米,加速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工程已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破解项目难题,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早日让市民喝上优质放心水,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敢为人先,创新推进项目实施
面对资金筹集难题,牡丹江的党员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他们组织银行、用地单位、法律顾问等召开“银政企诸葛会”,集思广益,最终创新采用“以函代缴”模式,用银行保函替代预存资金。
在这一创新举措的背后,是基层干部的辛勤付出。海林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股股长张胜男道出了其中的艰辛:“牡丹江市林海水库工程(输水工程一期)临时用地项目,预计缴存土地复垦保证金3051.57万元。传统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对项目建设存在资金长期占用、前期投入成本高、资金调度灵活性不足问题。”正是认识到这一痛点,张胜男说“我们将帮助林海水库项目解决资金问题作为攻坚重点,积极探索借鉴全国土地复垦保证金方面使用银行保函形式,3次前往现场踏查,组织协调银行、用地单位、法律顾问等相关部门召开推进会议,创新推动银行保函替代复垦保证金的政策落地,为项目推动助力。”
最终,该项目在全省率先趟出了一条“项目法人招标+特许经营+政府不分红+混合所有制公司”的体制机制改革新路。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资本,与政府方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全权负责投融资、建设和运营。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财政压力,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成为全省水利工程投融资改革的典范。

林海水库项目现场(牡丹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敢于攻坚,“钢铁巨龙”穿越北疆山水
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大坝混凝土温控难度高、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大等难题,项目建设单位联合中铁装备集团研制“大禹号”TBM掘进机,这是国内首台双护盾最小洞径掘进设备,也是TBM在国内最高纬度地区的首次应用。这台集成了超前地质预报、智能钻探等功能的“钢铁巨龙”,实现了全自动化无人操控,将原本需要48个月的隧洞工期惊人地压缩至18-36个月,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爆破法的安全隐患。
同时,“数字孪生”施工体系的构建,将BIM、GIS技术与三维地质模型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混凝土生产到温控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一系列“组合拳”——砂石骨料风冷、深井低温水、冬季贮冰,精准控制着大坝的“体温”。创新垂直入仓工艺、改造悬臂模板、研制移动式廊道模板台车……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汇聚成效率提升的洪流,使廊道支模时间缩短一半。这也正是牡丹江党员干部和建设者们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善于攻坚的硬核能力展现。
截至目前,林海水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支付20.3亿元,各枢纽工程均超计划或按节点顺利推进。这一个个跳动的数字,一道道延伸的隧洞,一立方立方浇筑的混凝土,无不凝聚着建设者的汗水,更镌刻着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破解难题的坚实足迹。
下一步,牡丹江市将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落实“一线指挥、一线调度、一线服务”机制,紧盯攻坚目标,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可控,争取2027年6月如期建成通水,让牡丹江市人民早日喝上优质安全放心的“源头活水”,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水动力”。(来源:牡丹江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