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中引水工程横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三大流域,输水干线总长664公里,惠及昆明、楚雄等6州(市)1112万人。其中,楚雄段全长153.53公里,工程穿越“滇中红层”、横断山脉余脉等复杂地质区,隧洞占比达91.6%,地层岩性以软岩为主,洞室围岩稳定性差,最大埋深695米。建设全程面临深埋隧洞施工难、地下水处理难、破碎断层穿越难、软岩大变形应对难等四大世界级施工难题。
本次贯通的凤屯隧洞位于牟定县境内,全长9.87公里,单工作面掘进长5.94公里,为出口段单工作面掘进模式,是楚雄段关键线路,该标段隧洞穿越“滇中红层”软岩区,施工条件极为严苛,隧洞以四、五类围岩为主,隧洞最大埋深达630米,软岩大变形问题突出,极端涌水量高达3万立方米/天。

“施工过程中,我们多次遭遇严重的塌方、突涌水等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制约施工进度,更给工程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中铁十六局滇中引水楚雄段施工3标项目部负责人王爱东说道。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参建团队构建“超前预报—动态调整—精准支护”技术体系,通过TSP探测、瞬变电磁等技术手段构建地质“透视网”,实时掌握围岩动态。创新采用“微台阶+锁脚大管棚”工艺后,软岩大变形量降低80%,初支一次合格率达100%;同时,遵循“以排为主、堵排结合”方针,成功治理了洞内地质灾害。
中铁十六局滇中引水楚雄段施工3标项目部总工程师池明伟介绍,面对工程建设中的四大世界级难题,参建团队将科技创新作为破局攻坚的“关键利器”,主动联合国内高校组建专项科研团队,聚焦“滇中红层”软岩变形控制这一核心技术痛点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精准破解现场施工中的多项技术瓶颈,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软岩隧洞施工“云南方案”,为全国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筑牢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双防线”,参建团队以“精管细控”为核心,打出安全质量管控“组合拳”。在2164天的建设征程中,以高标准锚定目标、以高效率攻坚突破,从施工方案细化到现场难题破解,环环相扣推进建设任务,最终圆满达成阶段目标,为工程后续推进筑牢坚实根基。
截至2025年10月,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已完成概算投资90.7%,输水工程掘进达94%。楚雄段隧洞的全线贯通,意味着滇中地区距离“引水润滇中”的梦想更近一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楚雄、昆明等区域水资源矛盾,改善高原湖泊生态,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水动脉”。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家“十三五”期间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由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水源工程位于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输水工程自丽江石鼓镇望城坡开始,途经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终点为红河州个旧市大屯镇新坡背。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楚雄、昆明等区域水资源矛盾,改善高原湖泊生态,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水动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