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随着水资源稀缺性加剧与城乡发展差异扩大,阶梯式水价成为平衡资源节约与公平服务的核心工具。本文基于阶梯计费逻辑,系统解析城乡用水特征差异,深度考量经济、人口、特殊群体、地域及政策等多维度影响,构建差异化阶梯水价体系。通过理论推导与案例验证,提出 “数据采集 — 分档确定 — 单价制定 — 政策嵌入” 的设计流程,为供水企业提供可操作指南。研究表明,差异化设计可提升城镇节水率 12% 以上,同时保障农村特殊群体权益,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阶梯式水价;城乡供水;定价策略;多因素分析
引言
水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公平分配需求,推动阶梯式水价成为我国城乡供水定价的主流模式。然而,城镇与农村在用水结构(城镇生活用水占比 65%,农村农业用水占比 60%)、经济基础(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 2.3 倍,2024 年数据)、供水条件(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率超 95%,农村仅 68%)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单一化水价设计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本文立足阶梯计费核心逻辑,整合多维度影响因素,探索城乡供水企业阶梯水价的科学设计路径,为政策落地与企业运营提供理论支撑。
阶梯式水价的理论基础与计费逻辑
2.1 阶梯计费核心原理
阶梯式水价通过 “分段计价、量价挂钩” 实现三重目标:
- 第一阶梯(基本档)
- 第二阶梯(合理档)
- 第三阶梯(超额档)
对比固定单价(单一费率,缺乏弹性),阶梯计价更契合 “公平负担” 与 “节水引导” 双重逻辑(如图 1 阶梯计费逻辑框架所示,E 为累计用量、F 为本期用量,A、B 为分档阈值)。
2.2 计费模型的数学表达基于阶梯逻辑,构建通用计算模型:抄表要素:- 阶梯内累计用量 E(不含本期用量,即历史累计用量);
- 本期用量 F(当前周期的使用量)
- 基本档(E+F≤A):水费=F×阶梯1单价(保障刚需,单价最低);
- 合理档(A<E+F≤B):水费=A×阶梯1单价+(E+F-A)×阶梯2单价(适度调节);
- 超额档(E+F>B):水费=A×阶梯1单价+(B-A)×阶梯2单价+(E+F-B)×
2.3 阶梯计费核心规律
阶梯计费的本质是 “用量分段,分段计价”,关键在于:
- 明确 累计用量(E) 和 总用量(S=E+F) 各自的阶梯归属;
- 按阶梯临界点(A、B)拆分本期用量(F),优先填满低阶梯的剩余容量,再进入高阶梯;
- 不同场景的公式可统一理解为 “各阶梯用量 × 对应单价” 的累加。
图1 阶梯计费逻辑框架
城乡差异体现在分档阈值(A、B) 与 单价弹性:城镇 A 值对应 “生活质量”(如 3 人家庭 A=12m³/ 月),农村 A 值兼顾 “农业辅助”(如 3 人家庭 A=18m³/ 月 + 季备用水 5m³);城镇阶梯 2、3 单价涨幅更高(1.5 倍、2.5 倍),农村因承受力限制,涨幅控制在 1.2 倍、1.8 倍。
城乡用水特征与阶梯水价差异分析3.1 城镇用水特征结构多元:生活(65%)、商业(20%)、公共服务(15%)交织,月均用量稳定(户均 15~25m³),日峰谷差达 30%(早晚高峰集中);需求刚性:基本生活用水占比高,阶梯分档需覆盖 “生活刚需 + 商业合理消费”。
3.2 农村用水特征二元结构:生活(40%)与农业灌溉(60%)并存,季节波动剧烈(灌溉期用量为非灌溉期 3 倍);供水分散:集中供水(68% 行政村)与自备井(32%)共存,管网漏损率达 25%(城镇为 12%),推高供水成本。
3.3 城乡阶梯水价核心差异
维度 | 城镇特征 | 农村特征 |
---|---|---|
分档逻辑 | 聚焦 “生活质量”,第一阶梯保障家庭刚需 | 兼顾 “生产辅助”,第一阶梯含农业备用水 |
单价弹性 | 阶梯 2、3 单价为阶梯 1 的 1.5、2.5 倍 | 阶梯 2、3 单价为阶梯 1 的 1.2、1.8 倍 |
触发阈值 | B 值为 A 的 1.5~2 倍 | B 值为 A 的 2 倍(因农业用水多为平价) |
3.2 人口与社会:家庭规模与特殊群体家庭规模:城镇户均 2.6 人,农村 3.2 人,故农村第一阶梯 A 值需上调 15%~20%(如城镇 A=15m³/ 月,农村 A=18m³/ 月);特殊群体:城乡低保户占比 5%、8%,需设置 “免费用水量”(城镇 5m³/ 月,农村 8m³/ 月)或阶梯 1 单价减半。
3.3 地域与资源:禀赋差异与地形约束资源禀赋:缺水地区(如华北)第一阶梯 A 值较丰水地区(如江南)低 20%,第三阶梯单价高 30%;地形影响:山区供水成本高,阶梯 1 单价可较平原高 0.3~0.5 元 /m³,同步申请政府补贴覆盖成本差。
3.4 政策导向: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国家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广阶梯水价”,鼓励农村第一阶梯覆盖 90% 家庭需求;地方创新:北方推行 “冬季阶梯放宽”(11~2 月 A 值上调 30%),南方设 “雨季优惠档”(6~8 月 B 值下调 20%)。
城乡阶梯水价的设计方法与实践路径
4.1 设计流程框架
- 数据采集:开展城乡用水普查,涵盖近 3 年户均用量、人口结构、供水成本(管网、运维、水源费);
- 分档确定:城镇:A=人均日用水量120L×家庭人口×30(如3人家庭A=10.8m³,取整数10-12m³),B=A×1.5~2;农村:A=(生活80L+农业辅助5L)×家庭人口×30+季备用水5m³,B=A×2;
- 单价制定:采用 “成本 + 合理利润”,阶梯 1 覆盖 90% 成本,阶梯 2、3 分别覆盖 110%、130%,城乡利润控制在 8%~12%(农村因补贴可降至 5%);
- 特殊政策:特殊群体免费用水量与低保系统联动,特殊地区(如海岛)阶梯 1 单价含财政补贴。
4.2 城镇案例:某市主城区阶梯水价
- 分档:0~15m³/ 月(覆盖 92% 家庭月均用量)、15~25m³、>25m³;
- 单价:1.8 元(成本 1.6 元,利润 12.5%)、2.5 元(成本 1.8 元,利润 38.9%)、4.0 元(成本 2.2 元,利润 81.8%);
- 效果:月均超 25m³ 家庭占比从 15% 降至 8%,节水率 12%;投诉率从 10 件 / 月降至 3 件(因提前公示与特殊群体优惠)。
4.3 农村案例:某县农村阶梯水价
- 分档:生活用水 0~10m³/ 月(含 2m³ 农业辅助),农业用水 1.0 元 /m³(政府补贴 0.5 元);生活第二阶梯 10~20m³,第三 > 20m³;
- 单价:1.2 元(含 0.2 元补贴)、1.8 元、3.0 元;
- 特殊政策:低保户前 8m³ 免费,农业超 200m³ 进入阶梯 2(1.2 元 /m³);
- 效果:生活超阶梯 1 家庭占比从 22% 降至 15%,农业水有效利用系数从 0.55 升至 0.62。
5.2 科技赋能智能计量:推广 NB-IoT 水表,实时采集 E、F 数据,抄表误差从 15% 降至 5%(农村);大数据分析:构建用水行为模型,预测分档阈值变化(如灌溉期前调整农村 A、B 值)。
5.3 政策协同国家层面:出台《城乡阶梯水价指导细则》,明确分档原则与特殊群体保障标准;地方落实:建立 “供水 + 民政 + 财政” 联动机制,特殊群体补贴通过水费抵扣或直补实现。
管网漏损 管网管理 供水生产 分区计量
抄表营收 表计管理 供水营销 智慧水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