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路与二环在北站的交叉路段,曾经是昆明水患最严重的路段。
图为因暴雨被淹没的北京路与环城路交叉路口北站段。

图为经过全面整治后的北站隧道已不再是“淹水”隧道。
图为曾经的“淹水”隧道——北站隧道。记者 浦美玲/文 杨峥/图
今年汛期,昆明主城发生6场主要降雨,均导致多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淹积水。通过昆明市政府全面部署,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清淤除障工程、人员设备齐上、及时抽水排涝等举措,主城区域淹积水情况有所缓解。先后出现的73处淹积水点,与今年汛期前预测的历年易淹易涝路段197处相比,有124处未发生淹积水情况。同时,逢雨必淹且一淹必重的10个严重淹积水点的淹积水现象已得到消除或有效缓解。
尽管如此,昆明排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依然这样告诉记者,淹积水点的整治并非一劳永逸,一旦降雨量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整治过的淹水点依然会再次发生淹积水。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新的淹积水点也会不断出现。
那么,城市逢雨必淹、逢淹必涝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症结何在?
汛期结束回头看,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仍需思考。
淹积水情况有效缓解
这个夏天,昆明并不安宁,凉风袭人,大雨不断。
“防汛人员全体出动,移动泵车立即出发!”6月18日23时至19日7时,昆明降下今年以来最大一场暴雨,昆明排水公司作出部署。
8小时的平均降雨量达到68毫米,其中福海、曙光片区以及小屯立交累计降雨量超过84毫米,如此猛烈的强降雨远远超出市政排水管网设防标准。暴雨导致主城区市政道路出现40多个淹积水路段,平均淹积水深约40厘米。
“通过巡查,我们的防汛队员对各区域淹积水情况已一清二楚。”排水公司董事长赵思东介绍,19日凌晨3时起,排水公司132名防汛队员全员出动,以及排水公司所有移动泵车奔赴四面八方,重点处置民航路下穿贵昆铁路隧道等14处路段的淹积水。
回想2009年汛期,民航路下穿的淹积水最深处同样超过3米。当时由排水公司相关领导带队,带着移动抽排设备,连续奋战18个小时才彻底消除该区域的淹积水。而这次淹水,在排水公司及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民航路下穿的淹积水在短短6个多小时内全部消除,19日上午11点30分,民航路下穿贵昆铁路隧道以及西二环小屯立交、采莲路、华昌路等淹积水较为严重的路段均恢复道路交通。
“虽然还是逢雨必淹,但积水强度已明显减弱。”昆明排水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分析今年主城区域内出现的73处淹积水点不难发现,许多区域虽然依然发生淹积水,但每一次的强度较之往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以往大树营、探矿厂区域发生淹积水,水深均在60至70厘米左右,并且持续时间最少也在一天以上,今年这些区域发生淹积水的积水深度均为20厘米左右,并且自然退水时间较之前也有明显提升,2至3小时内积水便全部退去;虹桥立交下层,过去每逢大雨,淹积水至少50厘米,更甚时积水深度达80厘米,昌隆建材城积水最少也是在30厘米以上,现如今,已遭遇过暴雨冲刷的虹桥立交下层虽然发生了淹积水,但积水深度较之往年已降至约30厘米,并且只要雨一停,不到1个小时积水便会自动退去,而昌隆建材城今年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淹积水现象。
汛期过后,昆明排水公司经现场实地调查后发现,由于雨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管道淤堵、部分管段存在卡口等原因造成淹积水的23处路段,排水公司已进行整治;对于因地产开发、轨道交通建设等原因形成的10个严重淹积水点,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达成一致后,实施管道清淤、节点改造及沟渠恢复等整治工程。
积极应对防汛形势
2013年“7·19”主城内涝灾情以后,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汛排涝工作,去年、今年连续两年实施主城区排水管网、河道、沟渠清淤除障等防汛工程;同时加大投入,使排水公司在实现老旧装备更新换代、新型装备持续增添的同时,人员队伍素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应急抽排能力由1万立方米/小时提升至2万立方米/小时。
与此同时,“一城一头一网”全新排水管理模式的实施,同样助推了排水公司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对于从各区新接管的排水管网,排水公司已开始进行管网健康度检查,并依据所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依序解决。
面对依然严峻的防汛形势,昆明市政府副市长王道兴要求市级防汛排涝部门加强防汛指挥协调和调控,加大对防汛值守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采取工程措施,近远期结合,通过工程措施解决主城重点路段淹积水问题;尽快建立气象信息预警、预报联动系统,充分整合气象、水文、防汛、公安交警等城区防汛资源,建立主城区防汛排涝气象水文信息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提高汛期防汛排涝处置的预见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今年主汛期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淹积水处置行动没有停歇。”赵思东向记者介绍,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主城区严重淹积水路段积水原因,根据昆明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分3种情况分步实施,投资不大、见效快的工程项目及时纳入今年主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和河道清淤除障应急工程,由排水公司负责进一步梳理,尽快组织实施;整治面积广、投资大的工程项目,如采莲河、海明河等需扩宽河道,工程项目较大、投资较大的纳入2016年主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和河道清淤除障应急工程,各相关责任部门在今年下半年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涉及城市片区开发、城中村改造、河道水系和泵站提升改造等整治项目,研究提出科学、系统的整治工程方案,列入“十三五”规划实施。
昆明还进一步加强了与驻昆解放军、武警部队联系,更好地应对、处置极端灾害天气引发的重、特大洪涝灾(险)情。同时,建立气象信息预警、预报联动系统,整合有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看海模式”非昆明独有
今年汛期以来,每场暴雨过后,“城市淹淹不息”、“快来昆明看海”、“一起来捕鱼”等文字及图片总在微博、微信、论坛上不断刷屏。大家苦中作乐地调侃:“我带着你,你带着船,一起到昆明来看海,约吗?”
其实,漂洋过海来上班的“看海模式”,并非昆明独有。
雨水来势汹汹,街道成海、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放眼全国,今年汛期以来,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南京、长沙等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逢雨必淹,逢淹必涝,逢涝必瘫,“看海”景观此起彼伏、轮番上演。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曾向媒体透露,近3年来中国平均每年都有100多个城市受到外洪内涝的威胁,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去年125座城市内涝,这里边也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同时,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我国351个城市有62%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显然,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通病。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城市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城市遭受突发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渗水面积逐渐增大,河道缩窄行洪断面减小,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明显增大,因此一遇大雨,城市就变“水城”。
然而,一个尴尬的状况是:在如此大强度并持续不断的降雨之下,昆明依然“喊渴”,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仍然是较为典型的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城市,成为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同样,我国也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
看来,随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坦途修筑而成,城市既要排水、更要蓄水。
“海绵城市”渐行渐近
在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后,“海绵城市”一词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统筹布局,总体布局,形成系统的蓄、泄防洪配套工程体系,昆明已经在行动。
昆明市规委会已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昆明将全面加固城市上游病险水库,整治城区和拟建城区防洪、排水河道,改造城市淹水点排水管网,完善滇池运行调度,拓宽滇池下游螳螂川、沙河泄水河道工程,形成城市上游水库群有效拦蓄、城区防洪排涝河道快速排泄、下游滇池调节,滇池出口海口河和西园隧洞沙河泄洪的防洪工程体系,辅以“松—昆—滇—螳”联合调度,确保昆明城市的防洪安全。
记者了解到,《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采用排水模型的先进方法,采取“海绵城市”理念,按照保证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系统正常运转,不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要求,结合昆明的实际情况,围绕并针对中心城区的79个淹水点提出了拟投资9亿元的近期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及改造雨水管网64公里,新建泵站4座,内河清淤整治44条,建设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滞渗设施1.51平方公里,以及信息化与管理建设,形成包括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规划、城市排水(雨水)管渠规划、城市防涝设施规划、管理规划等方面的规划成果。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