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山西:水电气暖还涨价吗代表委员有话要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29  来源:山西晚报网  浏览次数:535
    热价涨了、水价涨了、用电面临“阶梯收费”……继以猪肉为代表的一系列农副产品涨价后,近两年,垄断性行业的商品涨价越来越引发消费者的关注。
物价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晴雨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旗帜鲜明地确定“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将控制在3%左右”,比去年低一个百分点。
    一时间,水、电、气、暖等民生必需品是否还会涨价?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稳定垄断行业涨价?不仅是普通居民最关心的事,也成了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垄断行业频传涨价声

    “过去,冬季供暖是单位给职工的福利,如今取暖,一冬天就得交2000多块钱!”太原居民供热价格由3.6元/平方米·月上调至4.8元/平方米·月后,市民王惠芳每年冬季的用热费用,一下子由1687.5元涨到2250元,多出的562.5元,超过原来供暖费度的30%。
    “食品涨价已经让一些人感到了压力,如果水、电、气、暖再跟着涨,对普通居民来说,那真是压力重重。”王惠芳表示,农副产品涨价,消费者至少可以货比三家,选择相对廉价的商品,而水、电、气、暖等商品毫无选择余地。
王惠芳细数了近几年太原市涨价的垄断行业商品,2006年、2007年,公交车、出租车票价上调;2008年,开始实行“阶梯式水价”,居民用水,每吨最高涨至6.9元/立方米(三级水价);2009年,供热价格上调1.2元/平方米·月;据国家发改委消息,2010年,居民电价还有可能“阶梯收费”。
    对此,不少受访消费者向记者表示,与垄断行业商品涨价紧密相连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价格调整听证会,而“数年亏损经营”,成为这些行业在价格调整听证会上的统一口径。“企业公开的成本真实吗?”“供热企业职工的待遇可好了,福利丰厚。”在承受涨价带来经济压力的同时,消费者的种种质疑声扑面而来。

    ■代表委员来出招

    企业开源节流让利于民
    针对居民质疑垄断性行业不断提高商品价格的现状,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省审计厅副厅长姚宪华认为,垄断行业的调价理由多出于“成本压力”,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却是这些企业职的高工资和丰厚的福利待遇。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每年有较多机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一个企业来说,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也是伸缩度较强的一块。”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的姚宪华表示,如果企业能适当减少各种福利待遇,从内部开源节流,相信一定会省出很大一部分钱,让利于民。涨价补弱透明定价机制
省人大代表曹馨仪认为,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低物价并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应有标志,对于供热、供水、供电、供暖、公交这类垄断行业,调价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但是政府应拿出专项资金,对低保户和低收入边缘群体进行专门补贴。“涨价补弱”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应有状态。
    同时,透明定价机制、公开商品成本,才能让普通百姓放心消费。曹馨仪建议,每逢垄断行业商品调价,物价部门最好公开成本监审结果、参与调价听证会人员名单、听证会参加人产生方式,让普通民众看到参加听证会的人,能否真正代表民众意见。

    ■物价部门表态度

    今年着重调控垄断行业价格
    “垄断性商品难定价,需兼顾各方利益。”省人大代表、省物价局局长李福龙,对垄断行业商品调价感触颇深,他表示,目前,95%的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剩下5%的商品价格由政府制定,而这些商品多为垄断行业商品。
    李福龙说,垄断行业商品价格,虽不像食品价格在CPI中所占的比例大,但对CPI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今年,我省力争将CPI控制在3%左右,在目前农副产品价格较稳的情况下,调控垄断行业商品价格,将成为今年物价工作的“重头戏”。
    李福龙表示,今后,对垄断行业的调整要遵循三原则:坚持“政府补贴一点,企业亏损一点、居民承担一点”的调价原则;坚持严格价格监审成本原则;坚持透明定价机制原则,例如:采取全程现场直播价格调整听证会等方式。水、暖近期不大可能调价电、气方面视情况而定
    针对百姓关心的太原市水、电、气、暖,近期是否会涨价?记者从太原市物价局了解到,太原市的水价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民用供水价格近期暂不进行调整,以后调整,也多是针对浪费水源的用水大户进行价格调整;民用供暖价格今冬刚刚进行过调整,近期内也不会调价;太原市的煤气价格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煤气供应企业已向物价部门递交调价申请,但须经过成本监审,报上级物价部门批准后,才能确定是否调价;至于“阶梯式”电价,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政策而定,但目前,由于电表等设施不完备,短时间内执行“阶梯式”电价有一定困难。
    本报记者?黄堃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