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缺水已成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制约因素。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严重缺水城市有110个。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其中,有人建议政府提高水价。
“提高水价”反映了人们的心理价值规律,也就是某物价格昂贵了,人们才会重视和珍惜,但却忽视了市场规律。试想,倘若水价提高了,其他商品价格能不“水涨船高”吗?
由此可见,不能单纯依赖提高水价,可采取其他经济的措施约束浪费水的行为。比如,在推行城市节水工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管控行业用水的规章制度,将安装节水设备作为用水行业可否营业的标准之一;日常生活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水资源使用的监督,对违规的企业单位要严惩;加大对浪费水资源行为的处理,设立停业和经济处罚等惩处措施,要求用水行业必须安装节水设备;工商部门在审批用水大户营业执照时应该根据地域规划进行审查,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等等。
“节约用水”,老生常谈。宣传也好、教育也罢,大道理明白、小道理也清楚。然而,一些人该怎么浪费还怎么浪费,只要个人利益不受影响就行。于是乎,一些机关、企业、学校、工地等公共场所水龙头的“常流水”现象随处可见,许多人熟视无睹,不管不问。
由此可见,决定节水意识的因素不仅仅是水价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公德和集体观念的培养。比如,看到“请随手关灯”、“请节约用水”的提示语后,我们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在举手之劳间身体力行。如果不这样做,应该有一种做错事的羞愧感。据报载,一位中国博士到德国汉诺威进修,住在德国人家里,饭后她总抢着去洗碗,可房东却很不高兴。原来,她洗碗喜欢开着水龙头冲洗。“这样洗碗,全汉诺威的水都会被你一人用光了!”房东边说边为她示范如何洗碗。在德国人眼里,浪费资源是一种没有修养、非常不道德甚至可耻的事情。
节水的根本措施要在提高国人整体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广泛宣传地球面临的生态危机、地球资源枯竭带给每一个人的灾难,触及人们的心灵,真正唤醒大众的节水意识。当我们知道,今天的富裕生活要靠过度耗用资源来实现、今天的发展要用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来换取时,我们还能如此坦然地大手大脚地生活、透支地球资源吗?(王子弘 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