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泰安:创新“1345”治水新思路 构建“三水统筹”新格局 绘就“人水和谐”美丽河湖新画卷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24  来源:大众新闻  浏览次数:17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泰安市境内汇聚了山东省第二大湖东平湖、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大汶河等多重元素,水生态优势明显。近年来,泰安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1345”治水新思路,全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河湖,东平湖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海子河、康汇河、天平湖获评省级美丽河湖。2024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首次实现国务院和省督查激励“大满贯”。
践行“一个流域”新理念,实现全流域提标。坚持“水陆统筹”,从流域全局着眼,以支流保干流、以河流保湖库,从各河流“零敲碎打”向全流域“联防联控”转变。一是全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大汶河、南四湖、东平湖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河道清淤、岸线修复治理150余公里,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纵深推进柴汶河流域综合整治,建成投运华源矿污水处理厂、清源水务二期扩建工程,柴汶河西高村桥国控断面稳定达标。二是开展全流域生态补偿。协调济南、济宁、聊城3市对15个重点河流断面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形成责任清晰、合作共建的流域保护和长效治理机制。
构建“三水统筹”新格局,实现全要素提效。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将水生态环境保护由过去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一是严格水资源管理,在“有河有水”上实现突破。构建“活水保质”体系,通过动态增大拦河闸坝下泄水量、减少取水口引水量等措施,确保戴村坝监测断面生态流量达标率100%,有效保障东平湖等生态水位。二是推进水生态修复,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构建“生态修复”体系,在宁阳大汶河、新泰青云湖、东平滨湖等湿地公园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修复湿地面积63万平方米。三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在“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构建“控源截污”体系,3577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3339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协同推动“两清零、一提标”,畅通管网“毛细血管”。打造“四水共治”新模式,实现全环节提质。创新“治、净、节、管”四步工作法,形成“厂网湿河一盘棋、监治统控一根轴、企园村镇一张网”。一是重拳出击,铁腕“治水”。打造“天眼工程”,在海子河沿线重要通道安装摄像头39处,建立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3起,移送公安机关3人。二是加大投入,科学“净水”。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净水工程”,开展全流域雨污分流改造,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32公里,为海子河重新泵入“干净血液”。建设综合管廊工程,实现园区污水“一企一管”“分质处理”。建设海子河湿地公园,将海子河打造成水质净化能力、生物多样性和美丽景观兼备的河道走廊。三是因地制宜,循环“节水”。实施园区“中水回用工程”,建设中水管网和工业中水厂,再生水达到1.6万吨/日,年可节约用水576万吨,降低企业用水成本约230万元。四是精准防控,智慧“管水”。打造“5G+AI+园区”,建设“水质指纹”管控系统,建设31套企业雨水口在线监测设备、30台(套)气体监测站、56台高空热成像等监控设备,构建起“点、线、面”全覆盖的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形成“监管—预警—溯源—执法”联动机制,推动环境执法由“大海捞针”向“精准智控”转变。
坚持“五维一体”新机制,实现全系统提档。统筹推进东平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是挺起“山之脊”。以沿湖六工山、凤凰山等为重点,开展山体修复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净化“水之源”。借助国家战略构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大汶河双重生态补水途径,完成沿湖21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保障入湖水质水量。三是保护“林之肺”。瞄准“环东平湖、沿大汶河”等重点区域,实施“三边”生态廊道等工程,打造156万平方米生态防护林,实现绿岸护湖。四是增厚“田之肌”。重点打造沿湖乡镇果蔬康养生态园、凤凰山—九女泉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产业园,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五是调节“湖之肾”。探索“湿地+”模式,完成退耕还湿2万亩。着力打造“生物+”系统,累计投放鱼苗约2.7亿尾,有效恢复鱼草生态平衡。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