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中国经济网:四川引大济岷工程:“智慧+生态”谱写现代化水网建设新篇章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12  来源:水利部  浏览次数:14

 11月7日,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雅安市天全县召开,作为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覆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眉山、资阳共8市43县(市、区),受益人口3413万人,建成后将成为四川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核心组成。

  据了解,引大济岷工程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取水,蜿蜒穿越至成都平原,构建起“一总两干”的输水格局——总干线133千米,南干线103千米,北干线25千米,工程输水线路总长261千米,其中隧洞占比超58%(151千米),堪称“地下输水长城”。因此,在前期工作推进之路,也是一场水利工程技术攻坚的“硬仗”。

  工程需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长隧洞、大流量高落差消能、大直径有压管道三大核心技术难题,仅可研阶段就已完成深埋长隧洞TBM选型、复杂地质环境地下水防控等48项科研专题,每一项都是对水利技术的极限挑战。

  四川水发设计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杜鹏回忆到,特别是面对穿越生态敏感区的挑战,在设计源头上我们最大限度“避让”与“减缓”,实施全周期的生态监测与动态修复预案。

  在隧洞施工中“穿岩越岭”:二郎山隧洞最大埋深达2040米,最长的莲花山隧洞达39.5公里,需穿越7条区域性断裂带,面临涌水突泥、岩爆等风险,施工中将采用“TBM+钻爆法”结合模式,搭配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确保“逢挖必探、安全掘进”。

  在生态保护中“不破防线”:工程通过优化线路绕避核心区、采用隧洞暗挖减少地表扰动、补建鱼类通道等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智慧管控“全程赋能”:同步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调度,全程植入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水利”示范工程。

  “我们的核心策略是‘避让、减缓、修复、补偿’,通过周密的前瞻性设计和预案。”杜鹏讲道,“我们力求将工程对生态的干扰降到最低,并力争实现‘修复高于原状,补偿多于占用’,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在工程设计建设之中。”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