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中国经济网:四川省“引大济岷”水利工程即将从蓝图走向现实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12  来源:水利部  浏览次数:14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千年岷江,奔流不息,福泽蜀地。如今,这一脉清水即将迎来新的篇章,作为国家“两重”项目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引大济岷”,正从宏伟蓝图稳步走向壮丽现实。

  历史的聚光灯,此刻正照向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泸桥镇团结村分道组(又名绝囧坝)。这里,将是引大济岷工程未来的取水口。从这里出发,一条数百公里的“地下天河”将穿横断、越峻岭、渡深谷,一路东进,为成都平原经济区输送生命之水,惠泽8市43县(市、区),超3400万人口受益。

  为何一定要建设“引大济岷”?答案藏在四川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里。

  四川全省7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地域分布更是悬殊:甘孜、阿坝人均水资源量高达5万立方米左右,而盆地腹部区却不足1000立方米。这里,以全省20%的水资源,支撑着80%的经济总量。预计到203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问题将更加严峻。

  如何破解?——“引大济岷”应运而生

  这不仅是《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骨干水网工程之一,也是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四川现代化水网体系的关键性工程。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可研批复,工程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2040年供水量13.89亿立方米,2050年供水量15.23亿立方米。除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外,还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面591万亩。工程总投资575亿元,工程总工期8年。

  回溯历程 这是一段跨越五十年的水利长征

  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汉卿、阮基康等四川水利先驱就已提出“引川西北之水济成都平原”的构想。直至2003年,调水方案首入官方视野。但在其后近二十年间,项目推进缓慢,甚至一度在文献中“消失”。

  转机发生在新时代。

  2012年以来,“引大济岷”陆续被纳入多项国家级规划;

  2018年,四川省水利厅报请省委、省政府开展工程规划编制;

  2021年8月,项目推进指挥部正式成立,“开战即决战,决战必决胜”成为团队信念;

  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发文明确要求: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引大济岷工程。

  披荆斩棘 连克难关

  作为四川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引大济岷沿途经过多个地质断裂带,需破解多项技术难题。

  在川西险峰二郎山,引水隧洞需贯穿山体,其中最大埋深2040米,高度相当于6座天府熊猫塔,是国内水利工程第二大深埋;还有全长40千米的莲花山隧洞,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长的引水隧洞;南干线管线长103千米,最大管径3.6米,设计压力2.3兆帕,输水压力居国内引调水项目前列……

  地质勘察是第一个难关。在引大济岷工程的规划线路上,前期地勘工作要打871个钻孔,总深度达65466米。这些钻探点位要么在峡谷,要么在山上,山高坡陡、道路不通。

  “地质勘察像打仗时的侦察兵,像看病时的体验。”四川水发设计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子忠解释说。二郎山编号“二隧ZK4”的钻孔有800米深,打了半年多时间,其中处理事故就耗费了一个多月。

  物探技术负责人蔡网锁带领团队,用最原始的方式攻克最先进的技术难题。“物探到哪里,脚必须跟到哪里。”他们曾在40度以上的坡度工作,判断出天全脚基坪一带的断层位置。

  移民实物调查是另一个难关。引大济岷工程泸定取水方案输水工程涉多个市(州)县(市、区),征地面积大,拆迁房屋多,涉及人口众多。

  2022年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知》发出后,泸桥镇政府第一时间将通知复印出来,原原本本张贴在镇政府公示栏,还将通知原件放大,做成一人高的公告牌,树立在岔道组移民点的显眼位置。

  2月28日,在贯通邛崃山脉腹地的战线上,实物调查大会战正式打响。由省水发集团、引大济岷工程推进指挥部、设计院公司及相关市州人民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各地全面铺开,共有600余人开展移民实物调查。

  封闭设计 背水一战

  为确保引大济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顺利进行,2022年4月15日,设计公司组织150余名技术骨干奔赴青城山,开展为期44天的封闭集中设计。

  在都江堰市集中点,大家每天上午八点半上班,直到每晚十点半,部分人甚至长期工作到凌晨一二点。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一些人的脊椎出了问题。放眼一看,桌子上五花八门:有的人把电脑垫得很高,站着工作;有的人背部顶着靠枕;有的人拿出一摞A4纸塞在背后;有的人身上贴满膏药……

  副设总、高级工程师张宗溥是河南人,三年春节都没休完就加班,已有四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

  三年来,这里搞设计的人大部分全年无休,春节也是腊月二十九放假,大年初三就上班。即便是春节那几天,也根本安静不下来,都在想引大济岷的事。

  封闭设计带来了高效率。据统计,此次封闭集中设计完成设计报告9000余页,设计图册3000余张。印制人员印制30套纸质报告,1310册单行本,超过1834万页,他们通宵达旦连续奋战66个小时才完成,用纸量超过2.7吨。

  巾帼风采 水利芳华

  在引大济岷工程设计中,女性水利工作者展现了独特风采。

  时任设计公司水资源规划中心副主任、引大济岷工程副设总朱灵芝带领的水资源规划中心引大济岷项目组共26人,其中女同志18人,平均年龄34.5岁。

  朱灵芝有两个孩子,丈夫长期奋战在驻村一线,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儿子读幼儿园时,接送都由她负责。但女儿出生后却遇上引大济岷工程前期设计,工作家庭难平衡。女儿上幼儿园,朱灵芝接送不到5次。

  在都江堰市封闭集中设计期间,朱灵芝照顾不了孩子,只能偶尔通过视频看看孩子。第二次封闭集中时,正遇女儿幼儿园毕业,学校通知家长要搞纪念活动,朱灵芝的任务是与女儿一起拍毕业纪念照。女儿知道妈妈不能来,已与一个好同学的妈妈说好,由这个妈妈代替自己的妈妈拍照。

  刚好那天下午朱灵芝要回成都开会。她计划上午去幼儿园,但又怕中途有变故,没敢说要去。上午回成都后没收到指令,她才松了口气跑到幼儿园。老师们看到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家长出现,都惊诧不已。

  “妈妈!”女儿惊喜地大叫一声,先笑,再哭。听到这声喊,朱灵芝也笑了,哭了。

  在那张来之不易的合影上,母女俩都笑得很甜美,成为温暖朱灵芝心田最重的家珍。

  全面突破 胜利在望

  多方发力,压茬推进,摆在工程开工前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被四川水利人奋力攻克。

  2019年正式启动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引大济岷工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

  2023年3月,水利部印发工程规划报告审查意见;

  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工程规划环评报告审查意见;

  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批复项目环评报告;

  2025年2月,水利部出具可研报告审查意见;

  202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可研报告。

  根据批复,工程由总干线、北干线、南干线组成,设计水平年2040年、2050年,引大济岷工程多年平均供水量分别为13.89亿立方米和15.23亿立方米。

  从设计图纸到现实,从技术专家到普通村民,无数人为了这个梦想成真付出了心血与汗水。引大济岷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引大济岷,这道四川水利人的追逐之光,照进了现实。(邓章林 刘洋洋)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