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宁波3年投1.1亿升级超2300座“小农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30  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15
 
“小农水”。通讯员供图
在宁波的广袤乡村,遍布田间地头的泵站机埠、堰坝水闸等“小农水”工程,虽规模不大,却如同奔流不息的“毛细血管”,为农业灌溉与粮食生产注入源源活力,成为守护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十四五”以来,宁波市聚焦粮食安全,累计投入资金超1.1亿元,完成2323座农业灌溉工程的更新升级,数量居全省首位。这一系列工程惠及农田超80万亩,受益农业人口近30万,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仅2024年,全市便投入2200余万元,完成408座机埠泵站的改造,进一步筑牢了粮食稳产高产的供水生命线。
面对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挑战,自2021年起,宁波聚焦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补齐设施短板、优化管理体系,系统推进泵站、电机等关键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更新升级,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从2020年的0.618提升至0.624,持续领跑全省,灌溉保障率稳定在90%以上,显著增强了粮食主产区的抗旱减灾能力。
在奉化区松岙镇海沿村,松岙-6号泵站经过2024年的全面升级,面貌一新。泵站配备了先进的混流泵等设备,防火防淹装置、标识牌等一应俱全,辐射周边500亩农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入远传电子流量计和远程视频监控,实现了信息化的精准用水管理。
对此,负责日常管护的用水小组成员深有感触:“现在管理起来太方便了,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流量和运行情况,不仅省时省力,灌溉也比以前更及时、更均匀了,乡亲们都很满意。”
更新升级后的“小农水”,不仅服务于生产,更成为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和产业融合的新载体。宁波创新探索“农业灌溉+”模式,推动灌溉工程与生态、旅游融合。这些更新升级后的灌溉工程,不仅强化了农业用水智慧化、精准化计量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田间一道亮丽风景。
在镇海区至源生态农场,灌溉机埠经过生态化改造,不仅实现了农田退水“零直排”和水质持续改善,并同步拓展了稻虾共生、农事体验等多元业态,使农场亩均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生态与经济综合效益显著。
2024年鄞州区城杨村1号泵站经过精心改造,如今肩负着双重使命:它既是灌溉300亩良田的“主力军”,更是一座开放的乡村文化驿站。站内,一幅农业灌溉文化墙徐徐展开,清晰勾勒出本地灌溉发展史,让这座小泵站成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窗口与旅游打卡点。
放眼甬新河畔,一座座披上“新衣”的泵站机埠与堰坝水闸,外墙彩绘着青山绿水和“二十四节气图”,各类护水标语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小机埠,大民生。宁波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始终坚持“建管一体、长效运行”的原则,不断创新管护模式,推动农田水利设施从“有人建”向“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转变,全面提升设施完好率与运行效能,让这方“压舱石”根基更加稳固,为宁波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