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20周年
为全面展现能源电力企业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
生动实践与卓越贡献
《中国电力报》推出系列报道
近日刊发
《从“新”出发 “疆”来无限》
报道华能新疆公司
牢牢把握绿色转型发展大势
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为美丽新疆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全文如下↓↓
从“新”出发 “疆”来无限
——华能新疆以绿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篇章
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茫茫戈壁之上,烈日炙烤着大地,狂风裹挟着沙尘呼啸而过——这里是著名的“火洲”与“风库”,也是华能吐鲁番市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扎根的热土。
近年来,华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牢牢把握绿色转型发展大势,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紧紧围绕新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产业援疆合作,全面打造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体、煤炭清洁高效开发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美丽新疆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让戈壁荒滩长出“绿色希望”
吐鲁番是风能的富集区,小草湖“三十里风区”年平均风速超过8米/秒,瞬间风力可达14级,这里的风既是资源,也是考验。
华能吐鲁番市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我国首个陆地百万千瓦级高抗风风电项目,也是华能在疆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生态答卷。
该项目投运后,每年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1万吨。建设团队在施工中同步推进生态修复,400余棵果树在场区周边扎根,为茫茫戈壁增添了一抹绿意,焕发出盎然生机。
这种绿色实践正在新疆大地上延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华能尉犁光伏电站等国家重点“沙戈荒”项目让2590亩荒芜之地变为“蓝色海洋”;在托什干河流域,华能新疆深入谋划“水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统筹104.7万千瓦水电(已投产49.2万千瓦)、15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光伏发电、70万千瓦抽水蓄能以及47.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互补运行,增强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天山脚下的风机矩阵,到沙漠边缘的光伏海洋,华能新疆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在广袤疆域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的壮丽画卷。
在极限挑战中刻下“华能印记”
华能吐鲁番市100万千瓦风电项目覆盖的8个场区横跨戈壁、山地、冲沟等复杂地貌,131台7兆瓦及以上的风机迎风挺立。每一台风机都是需要精准吊装的“陆上巨人”,将140余吨重的机舱、112米长的叶片运输到吊装地点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大风考验,该项目以技术创新构建起坚固的“抗风防线”。通过对叶片进行优化设计,以及增强导流罩、变桨系统等策略,将风机抗极限风速的能力较常规机组提升了约14%,可抵御57米/秒的瞬时风速。同时,为每一台风机配备独立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后备电源,确保在极端风速下,风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该项目于2024年8月正式开工,同年12月首批机组并网,2025年5月全容量投产。该项目充分发挥链主效应,带动设备制造、建设安装、智能运维等产业链协同发展,真正让风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
该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2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70万个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在经济效益的背后,更深远的是对地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大量本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塔筒安装工人玉苏甫·阿布力米提感慨:“以前要去外地打工,如今在风电项目工作,既有稳定收入,还能为家乡建设出份力。”
与此同时,该项目引入智能巡检、无人机巡线等运维技术,培养了一批新能源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储备了宝贵人力资源。正如项目负责人周建武所说:“我们不仅是在建设风电场,更是在播撒产业种子。”
绿色的“种子”正融入华能新疆更广阔的产业布局。截至今年7月,华能新疆在建在役装机规模达776万千瓦,全部为清洁能源,覆盖新疆14个地州,8个新能源项目同步推进。由点及面、由项目到集群,华能新疆用能源开发的“乘法”撬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扬帆起航的新起点上,华能新疆将牢牢把握新疆能源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推进清洁能源重大项目布局,努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和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贡献华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