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水务局获悉,本年度昌平区已经实现生态补水超1.56亿立方米。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依赖单一水源补水,常面临水量不稳定或补水时间调整频繁的情况。今年,昌平区在市级支持下,优化水资源配置,制订了重点区域协同补水方案。
具体而言,昌平区将白浮泉生态补水纳入全市调度,打通了白河堡水库向十三陵水库和东沙河、十三陵水库向东沙河的补水路径,并开辟了京密引水渠向桃峪口水库的补水通道。方案明确了补水量、时间和路线,并布设监测设备。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方式,不仅突破了单一水源的限制,还能根据实时水文数据灵活调配各水源比例,并通过错峰补水减轻河道压力,让补水更精准高效。
另一方面,减少地下水开采是水位回升的另一大支撑。记者了解到,昌平区积极寻找“新水”替代“老井”。去年建成投用的昌平新城地表水厂,正逐步替代化庄、邓庄等水厂原先需要开采的地下水。同时,大力推进自备井置换,自2021年以来已完成10处置换,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约44万立方米。
同时,昌平区还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深化节水工作。在开源方面,昌平一方面着力收集利用雨水,自2021年起要求新建项目配套建设雨水利用设施,新增雨水收集能力31万立方米;累计建成“海绵城市”达标区域47.8平方公里,让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建成区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利用雨水。另一方面,提升再生水利用,全区建成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去年再生水产量达1.18亿立方米,为生态补水提供了重要补充水源。
节流方面,昌平在优化制度管理的同时,下力气改善节水“硬件”, 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工作,累计完成1.6万多户、5.5万余套高效花洒、龙头等节水器具换装,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9.6%。持续推进节水载体创建,已累计创建节水型单位1157个,覆盖率74%,节水型社区(村)194个,覆盖率63.8%,创建节水机关和节水高校98家,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