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人员进行水样检测
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福祉,关乎乡村振兴根基,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体系,扎实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营造“人人关心饮水安全、户户参与工程管护”的浓厚氛围,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饮水安全风险事件,让人人都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提高政治站位,扛牢饮水安全政治责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重大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全省农村供水工作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时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保障群众用水安全。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态度,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效回应群众期盼,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饮水安全保障。
压实层级责任,开展农村供水专项整治。农村饮水安全,核心在责任落实。必须严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三个责任”,压紧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紧盯农村供水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16件群众身边涉水实事集中整治,锚定“农村供水秩序明显好转、供水违规违纪行为明显减少、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三大目标,加强统筹调度,及时跟踪问效,强化督促指导,总结提炼一批典型实事和典型案例,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强化风险防控,筑牢农村供水安全屏障。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安委会和省水利厅部署要求,定期分析研判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形势,聚焦水源保护、水质提升、管网运行、末端管护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清单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动态清零。筑牢源头防线: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科学划定保护区,设立警示标识,强化巡查监管,严防污染风险;严把水质关口:完善省、市、县、工程四级水质检测监测网络,加密水质抽检频次,确保水质达标;提升工程韧性:加强供水设施、管网的巡查维护和更新改造,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广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供水管理平台,提升风险预警和精准管控能力。
创新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破解“重建轻管”难题,是保障饮水安全可持续的关键。要深化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推行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县域统管”,整合资源,提升规模效益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反映成本、有利于节约用水和工程良性运行的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规范水费收缴和使用管理。探索建立财政补贴与使用者付费相结合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管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技术强、业务精、服务优的管水员队伍。通过机制创新,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提升应急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供水风险。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要全面加强农村供水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供水应急预案体系,明确不同等级风险的响应流程和处置措施。加强应急水源建设和管理,科学布局应急供水点和储备设施。组建专业化应急抢修队伍,配备应急净水设备、送水车辆和抢修物资。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快速响应、协同作战和科学处置能力。加强与气象、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的会商联动,及时掌握风险信息,做到早预警、早准备、早处置。特别是在干旱、洪涝、冰冻及突发水污染事件期间,确保应急供水及时、安全、有效,坚决守住群众饮水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供水工作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将农村饮水安全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筑牢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防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实的饮水安全保障,让党的惠民政策化作涓涓清流,滋润陇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温暖千家万户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