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久,符合再生水用水条件的工业生产、园林绿化、道路清洗、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将全面使用再生水。7月10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安徽省城市再生水利用规模已达290万吨/日,合肥等8个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9.1%,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再生水利用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安徽省近年来积极推动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拓展污水再生利用途径,出台相关法规政策,着力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省城市再生水利用规模达290万吨/日,再生水利用管网382公里,2024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32.5%。其中,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等8个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9.1%,再生水设施能力水平和利用率逐年提高,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在推进城市节水工作方面,安徽省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全省已有14个地级市先后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命名。2022年,合肥市、淮北市、阜阳市临泉县入选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名单,宿州市入选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铜陵市和芜湖市入选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名单;2024年,淮北市入选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六安市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获批国家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针对部分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建议”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建议”,省住建厅表示,将拓宽再生水利用方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污水处理等领域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据悉,安徽省将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统筹布局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动市政再生水在市政杂用上的使用。推动皖北缺水地区工业企业与再生水运营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工业园区、用水大户与再生水运营单位合作建设再生水管网设施,推广实施分质供水、定制供水、点对点供水。因地制宜推进尾水湿地项目谋划,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国家、省级重大工程清单,推进尾水湿地建设,并与城区景观打造、文旅产业发展、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尾水湿地项目的环境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徽省各地还要统一取用水标识并实施计量,符合再生水用水条件的工业生产、园林绿化、道路清洗、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全面使用再生水,并加大对违规取用水现象的处罚。另外,安徽省还将支持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充分发挥省级种子投资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污水处理等领域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