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预报主要是依托气象、水文的预报成果,建立对山洪、泥石流、旱情、寒潮、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对农村供水的影响预报,未来的重点主要落在对于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演变趋势的掌控。预警包括发生概率较高的精准化预警和需要注意防范的提示性预警,比如一些设备故障、停电、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对于供水工程和供水本身的影响预警。基于预报和预警,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事故专题下开展预演。预案则是根据预演结果,从中择优而取的最佳应对措施方案。
我们以浙江安吉为例,来阐释在实操中如何构建以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四位一体”的城乡供水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多场景应用体系。具体的做法为:第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风险点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如何处置风险;第二步,再把对应的场景匹配上,切割至任务最小项,例如是水源、水厂、管网还是哪里,需要通知哪些人员,协同哪些部门;第三步,梳理数据需求,从哪个数源系统获得。基于这些清单的梳理和关键点的识别,再围绕“四预”的目标,由此推行多部门数据共享、全流程协同开展的城乡供水风险识别管控体系。
下一步,总体的思路依然是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加快建设、持续完善具有强大“四预”功能的业务应用体系,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4. 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重点鲜明
水质方面,今年的一大重点是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的发布,农村水质标准向城镇看齐,对于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供水只有4项指标在条件受限时可以放宽。同时,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强化,强调千人以上供水工程中净化和消毒设施的配备,无疑给许多技术应用带来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2022年10月,水利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联合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该政策明确,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水质巡检全覆盖,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管护水平不断完善。到2025年底,农村供水水质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当地县城供水水质水平。
从目标中,我们捕捉到另一个关键词“巡检”。其实早在年初印发的《2022年农村水利水电工作要点》中就提到“健全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巡检和千吨万人水厂日检制度。”在过去,农村供水常见的三级监测检测体系由“乡镇水厂自检、单村水站送检、主管部门抽检”组成,可以看出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分散式/小型供水工程在水质检测上的差异。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缺失、监测检测资源不足等问题,大小水厂的水质检测执行和监管并不到位,笔者建议从“资源统筹”和“分级分类”两个层面推动解决。
资源统筹方面,可依托较大的水厂化验室或水质监测检测机构,建立区域化的水质监测中心,覆盖周边的水质检测需求,开展水质巡检,以降低水质检测开支,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和效率。分级分类方面,建议以县为单元,针对不同规模的供水工程,运用差异化的管理思路,细化水质检测指标、检测要求和检测频率。
以安徽歙县的要求为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应具备不低于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人员,落实工作经费,负责承担县域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日供水20吨及以上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定期检测和巡检;对日供水20吨以下的集中式和分散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进行抽检,年内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度水质检测全覆盖。规模水厂(日供水量1000立方米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应建立水质化验室,配备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开展水质自检。”该条款具备较好的实操性,有利于农村水质监测工作逐步改善向好,设施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各地可在借鉴的基础上,制定出契合当地的水质监测检测举措。
5. 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正式启动
农村供水地区差异性大,供水条件不同,技术参差不齐;受政策、经济、需求等因素影响,农村供水长期处于动态发展中,管理体制机制、技术体系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显而易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不可复制性带来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难度。但正因为困难重重,标准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标准化管理可以弥补专业养护人员的缺失,提升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效率,保障农村供水工程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值得下功夫攻坚克难。
2022年11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通知》,正式开启了标准化管理之路。具体的思路是:从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管理实施、做好标准化管理评价等方面,根据不同水源类型、工程规模等,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分类有序推进标准化管理。
在未来目标方面,也给出了清晰的期望:2025年底前,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千人供水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30年底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的推动离不开标准本身的制定,一是明确农村供水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底线标准,制定强制执行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制定不同类型和规模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定额、人员配备标准等,使维修养护经费编制有据可依、计费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