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用这样一组数字来解释为何将湘江称为湖南的“母亲河”—该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六成人口,贡献了七成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数字—布局着化工、有色、冶金、造纸等重化工业的湘江流域,承载了该省60%以上的污染。
逐水而居,依水建厂,水源对人有多么重要,水污染就会让人有多么揪心。
湘江流经的长株潭城市群,既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承载着较大水污染压力的区域。11月26日至11月29日,记者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保障饮用水安全”为主题赴湖南长沙、湘潭、株洲三地进行采访。
“环保设施有点跟不上”
11月26日,位于长沙经济开发区的星沙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12万吨/天的处理能力将升级至18万吨/天,明年10月底竣工。
“开发区经济增长太快了,每年达到30%的增速,环保设施有点跟不上。”长沙经济开发区水质净化公司总经理胡祥伟告诉记者,“2011年开始觉得污水处理能力不够用,差了1万吨,只能初级处理后排入位于湘江上游的浏阳河。”
对此,长沙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长沙主城区污水直排口已全部封堵,但城郊结合部因发展迅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滞后,还存在着少量直排口。目前,长沙市正加快管网建设,争取在2014年底前全部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环境污染“表现在水中,根子在岸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到城市,供水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的压力,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水源保护的紧迫性和难度。
据悉,2009年以来,湖南省已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一级和二级排污口65个,但目前保护区内仍有少量排污口未完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