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新加坡“寻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227

  对于新加坡这样全球人口密度居前的国家来说,确保充足的水源从古至今就是个大问题。

  在上世纪的1942年,日军进攻新加坡时,驻守在新加坡的十余万英国军队在弹药和粮食充足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日军占领了海峡对岸马来西亚柔佛州的蓄水池,而这处水源对当时缺乏淡水资源的新加坡来说就是一条生命线。

  时至今日,来自马来西亚的淡水仍是新加坡的四大国家“水龙头”之一。这个水源虽然自1961和1962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签署供水协议以来运转稳定,但出于对生命线为人掌握的战略担忧,新加坡一直在主动降低进口水的比例。另外,新加坡同马来西亚所签署的两个进口水协议中,一个在2011年已经到期,另一个在2061年也会到期,留给新加坡建立自主性水源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新加坡加紧设立雨水收集、新生水和淡化水这三大“水龙头”。

  目前,三分之二的新加坡国陆地面积上已经全设置了雨水收集设施。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对雨水收集的方式几乎是处处要达到极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新加坡看到,新建的住宅区所在地域一般都处于高地,形成一定的坡面,居民小区的绿地也有坡度,都有利于雨水自然下流。连市内高架路路面下面都设置了雨水收集管道,防止任何雨水被浪费。

  除了雨水集用,新加坡还设置了两类集水区,一个是受保护的集水区,一个是河道的蓄水池。比如,新加坡在横贯新加坡市内的滨海水道入海口处建立了拦水坝,将滨海堤坝内的水净化并由咸转淡,形成了10000公顷的水域面积。由于滨海蓄水池要流经牛车水、乌节路等老城区,实际上解决了老城区雨水收集的难题。像这样河道和湖面改造来的蓄水池在新加坡总共有17个。如今,进口水和雨水收集这两大“水龙头”所提供的水量占新加坡年供水总量的45%左右。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