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推行已近四年的“雨污分流”项目最近颇引争议。
一方面,雨污分流被认为是先进于传统合流制的排水方案,各城市都寄望其能够改善河道污染、帮助城市排涝;另一方面,这一大型市政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经常受人诟病,且治污排涝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各大城镇轰轰烈烈推开的雨污分流,到底是实际意义不大的“模仿秀”,还是解决污染和内涝的必由之路?
治污效果不明显
雨污分流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最初的排水体系大都采用了合流制,就是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根管道来输送,有条件的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但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当遇到汛期或者暴雨,大量雨水混合污水溢出,四处横流,极少能够到达污水处理厂,反而是直接污染了河道;另一方面,由于雨水冲淡了污水的浓度,就算是最终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也不高。
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场从合流到分流的“排水体系改革”在中国各大城镇广泛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