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栖生物鉴定
到水网的调度指挥
再到日常文书办公
……
近期,一场围绕“大模型”应用的
技能竞赛在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精彩上演
满满科技范儿~

从手机里上传一张底栖动物照片,通过电脑端系统中的“水生态AI助手”轻轻一扫,就能一气呵成完成物种鉴定、生态评价,甚至给出“量身定制”的修复建议,把全流程工作妥妥“打包搞定”。竞赛现场,水生态监测领域新研发的一款“水生态AI助手”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AI助力水生态监测工作
“过去人工鉴定底栖,样本得专程运回实验室,趴在显微镜前,对着一个个小生物仔细观察、反复比对,往往埋头忙上好几天才能出结果。”市水科院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所的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更让人犯愁的是,不仅重复劳动“磨人”,鉴定结果还得靠个人经验“拿捏”。
▲采集样本
“水生态AI助手”凭借AI图像识别技术与多模型协同分析,直接将原本动辄数周的流程压缩到了秒级,解放了在实验室里的人力,鉴定结果能立刻变身“行动指南”——给出生态评价的同时,它会自动调用背后的知识库和运算模型,同步生成精准的治水方案,让水务治理更高效!
服务于水资源优化调度的“智慧大脑”,就像一位精准统筹、高效调度的“参谋官”。比如,技术人员在智能体对话框输入如下场景:“根据30天内官厅水库下泄1个亿水量,制定调度方案并预演调度过程,本次调度目标为促进地下水回补。”智能体会快速制定几组地下水回补效益最优的调度方案并详细分析对比调度过程,供决策参考。
▲水资源调度智能体亮相服贸会
这种智能化产出方案的“秘诀”藏在技术优势里——知识图谱把各类水资源调度相关的数据、知识关联融合,全面涵盖水利模型、调度经验、历史数据等;智能引擎则替代了传统的机理公式迭代求解,省去了反复计算的麻烦,只需一键输入,就能实现调度方案的精准寻优、毫秒预演。
“传统调度决策主要基于人工经验和历史决策参考,如果通过水利模型中水动力机理公式逐个人工方案去试算的话,耗时非常长。”市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介绍,而通过知识驱动的方式,靠多源数据“眼观六路”,又能凭智能推理算法“运筹帷幄”,模型运算效率大大提高,可几分钟内为多水源、多路径、多节点的复杂水网自动分析推荐优选调度方案供决策参考。
▲技术研发讨论现场
更贴心的是,自然语言智能计算功能让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松操作复杂的水利模型,真正做到了实用、好用、大家都能用。
▲讲解AI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融入了AI技术的“数字搭档”,把大家从机械繁琐的事务里解放了出来:
“公文写作助手”就像个“行走的行文规范库”,只要输入场景和核心内容,它能精准匹配对应的格式要求和专业表述,不用再对着模板反复修改。
“合同审查专家”则依托背后海量的法律数据库和智能算法,能迅速把合同里的条款漏洞、潜在风险点标记得清清楚楚,查缺补漏人工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职能部门试用新技术
工作人员终于能从“抠字眼”“查漏洞”的重复劳动中抽出身,将更多精力放在流程优化等更核心的工作上。
▲赛后合影
此外,聚焦复杂水务问题的“深度分析师”通过AI算法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为管网运维、漏损治理等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辅助政策研究的“决策智囊”,快速整合政策文件与行业数据,为水务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参考……一场各显神通的“智慧风暴”,让大家看到了AI在水务领域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水务创新的无穷潜力。

“年初以来,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已接连推出Deepseek综合实战、大模型编程、智能体构建等系列培训,培训中的热烈氛围延伸到工作应用中,形成了很好的实践成果。此次技能竞赛打破了传统技术比武的壁垒,以‘全员参与、全域创新’为特色,综合办公室、财务、科技管理等职能部门也带着自己的创新应用加入竞技,将AI技能转化为破解业务难题的‘实招硬招’,与科研人员一同碰撞‘智慧风暴’,推动工作走向更简洁、高效、科学的新阶段。”
智水争锋
胜负并非终章
让AI赋能水务
步履不歇,向新而行
迈向更加智慧的水务征途
来源: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扇扇
校对: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