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技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创新技术
 
创新技术

郑州雨下不停!大水来了怎么办?古人的妙计不少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10  来源:蝌蚪五线谱  浏览次数:10692

最近郑州下雨的话题又上了热搜,就在不久前,郑州等地暴雨引发的汛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在国家统一指挥下,在抗洪战士们的团结努力下,我们取得了胜利。
大水如此可怕,在技术条件相对欠发达的古代,古人怎样应对汹汹而来的大水呢?
个人将其大致总结为“拦、引、存、通”的“四字诀”。
“拦”字诀
“拦”即利用一定的设施将大水拦下,对应的是古代的“堤防”。“堤防”即我们常听到的“河堤”“堤坝”,至于“堤”和“防”的区别,有的学者认为“堤”是指大型堤坝,而防是指“小型堤坝”,我们可大致统一将其理解为“具有挡水作用的设施”。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不仅专门修建的河堤算堤防,古代城市的城墙也算,因为其同样具有挡水作用。
郑州所在的古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因雨季降水量大而饱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降水引起黄河水位上涨,进而导致洪涝灾害),以修筑堤防“拦水”的治理方法也早早被提出,如上古传说中的共工、鲧都曾修筑堤坝防水。那么,最早的堤防遗址可能是什么样的形态呢?答案是环壕。
环壕是早期人类聚落的一种形式,说白了,就是一群人聚居在一个地方,然后周围挖一圈壕沟,挖出来的土,再堆垒成一圈土堆。
这其实是一种早期的“防御设施”,也被认为是早期“城防”的雏形。壕沟可以阻挡野兽和其他部落成员的入侵,而土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洪水的作用。
图片
 
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为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呈内聚向心环形布局,防御设施为人工壕沟,为一处环壕遗址。图片来源:考古中国
“引”字诀
“引”即通过人工开挖的水渠将水进行引流,“引”字诀在中国古代有两种方法体现,一种是地表的明渠,一种是地下的暗渠。与自然河流有干流、支流之分类似,水渠一般有干渠、支渠之分。
地表的明渠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害,还能将蓄积的水“二次利用”——灌溉农田。但明渠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古书上所说的“岸善崩”,一旦控制不好会造成更大的水害。
暗渠则是一种地下引流的方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井渠法”。井渠法是先在地面上挖一定数量的竖井,然后在这些井下挖渠,使这些井相通,穿过山地,让水在地下“跑”,不仅能解决明渠“岸善崩”的缺点,还能减少开挖渠道的工程量。
汉代是井渠法技术达到成熟的时期,“龙首渠”便是这时期最著名的井渠工程之一。龙首渠的北渠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它向南“引”洛河,在蒲城县境内“穿”铁镰山而过,最后在大荔县境内再入洛河。
考古工作者在今蒲城县的永丰境内,发现了若干个竖井,横贯在南北2600米的距离之间,井与井之间的相邻距离大约为260米、224米、160米、11米,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图片
 
龙首渠之井渠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考古学通论
其实,汉代并非井渠法的创始时期,在著名的秦始皇陵园内,考古工作者亦发现了带有竖井的地下暗渠,分布于秦始皇陵封土堆的东部和南部。
有趣的是,在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北麓的洪积原,还有人工夯筑的防洪堤,以防山谷之水冲击秦陵,这表明秦陵内外运用了堤防、井渠等多种排水设施。
“存”字诀
“存”即通过将水储存备用的方式来减轻水害,对应的是古代的蓄水法,有时也称为塘堰工程。一般在山地、丘陵等地带,会修筑小型的塘堰来储存雨水,一方面可以减轻内涝情况,另一方面储存下来的水还可用于灌溉农田。
不过跟这种“小儿科”的工程比,建设于东汉的、亦有塘堰性质的“鉴湖”工程简直高明太多了!鉴湖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城南,是一项与“堤防”相配合的伟大塘堰工程,它最高明的作用叫“挡潮蓄淡”。
自古以来,在绍兴境内,从东南至西北方向为会稽山脉,而北部却为一片冲积平原,再往北即杭州湾。试想一下,最北的杭州湾海水倒灌下来,南边山区又排水不畅、内涝严重,平原变成沼泽,这地理环境真是造孽呀!
东汉顺帝时期,会稽太守马臻主持解决这个问题,在会稽山北麓、绍兴城的东西部修筑长堤,以阻挡海水倒灌(挡潮)。然后在山的北边、堤的南边形成一个大型蓄水湖——鉴湖,将引来的内涝淡水存蓄起来(蓄淡)。
沿湖设有60多座水门,干旱时,通过水门放湖水入田灌溉;内涝时,通过水门放田水入海。真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目前,经考古工作者勘探,鉴湖工程现存堤坝约56千米,湖的水面面积超过170平方千米,以此推算总容量可达44亿立方米!
“通”字诀
“通”即疏通自然水体,使之恢复原有的泄洪能力,以此来减轻洪灾。从这个解释上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一种试图从根本上缓解水害的方式。更具体来说,在古代,疏浚是主要依靠人力来清理水体中的淤沙、淤泥等“阻碍物”。
疏浚方法出现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我们已能从上古记载中找出端倪。前面讲堤坝法时已经提到,传说这是大禹的父亲采用的方式,结果失败了。而大禹接手工作之后,采取的治水方法便是疏浚。
不过在以人力为主的时代,疏浚工程是极其辛苦的,比如,工程人员乘在船、筏上,利用附有长竿的泥袋、斗勺等工具捞出水中的泥沙。
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城东南的锁阳城遗址,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其城址周边约6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庞大的灌溉网络,其中就包括对附近自然河流的疏浚工程,被誉为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水利遗址。
图片
 
锁阳城遗址分区全图,在在外城周围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除疏浚工程,还有拦水坝、水渠等多种水利工程,有效保证了垦区的农业生产和古城的日常生活。图片来源:瓜州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专辑
参考资料:
[1]张康. 先秦时期古黄河中下游地区堤防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许宏.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3]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江苏,2009.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