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技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十二五”中国20家水务上市公司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2  浏览次数:738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十二五”期间,国家从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务发展的政策,政策密集程度、支持程度远超历史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民众对水安全的认识空前提高,可以说中国水务产业正处于历史性的发展黄金期。政策面的大力支持,民众的高度关注,万千宠爱集于水务,每一个水务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担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成功不会是随意落到每个企业。本文试从水务产业链、细分市场、主要龙头企业财务指标分析等多角度着手,复盘“十二五”期间水务行业及其部分企业的历史数据变化,试图寻找出一些发展规律。

水务产业链

水务产业链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将相关的细分市场粗略分为:前端的水源建设(原水和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网,中端的供水投资运营、污水投资运营及其关联的药剂材料、设备仪器、技术(以膜为代表)、水表、水质监测等细分市场,后端的污泥处理、工业污水处理、再生水、海水淡化、农村用水、系统解决方案、综合环境服务等业务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务产业链。

从行业市场容量和增长率来看,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2015 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4.5 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8%。主要集中在水务领域,占40%。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总额将达到3.4万亿元,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水务领域共带动投资约1.2万亿,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近4300亿元(其中管网和水厂建设占82%),供水设施投资4100 亿元(其中管网和水厂建设占89%),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3460亿元。

主要细分市场进行初步分析

纵观“十二五”期间,水务产业获得了空前重视,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各细分领域蓬勃发展。
 

供水投资和运营

“十二五”期间,供水规划总投资4100亿元。其中:水厂改造投资465亿元;管网改造投资835亿元;新建水厂投资940亿元;新建管网投资1843亿元;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投资15亿元;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投资2亿元。用于供水业务的投资主要受益为工程、管网类公司。

供水运营业务呈现出一些特点,包括区域自然垄断、行业成熟以及自然垄断形式下的特殊的“低利润”模式。上海2013年开展水价调整工作时公布2012年市属供水企业亏损2.7亿;北京2014年开展水价调整工作时公布2012年度主营业务亏损7.66亿元。

区域垄断未产生高定价,进而获取垄断利润,主要是以下原因:一是价格约束机制。政府对水价制定普遍实行管制,目前很多供水企业仍处于亏本的经营状态,远低于《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合理盈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8%~10%。二是投资产能利用率低带来的折旧和财务费用的增加。三是水质标准提高带来的改造需求也会对供水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未来供水企业除依托政策支持外,还需要靠提高管控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区域扩张集中管理、与其他细分领域合作,增加衍生业务附加值来提高整体运营收益。

污水投资运营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约4298亿元,相比“十一五”3320亿元的规划投资额增加29.46%,对应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0%。

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升级改造。根据住建部《中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状况公报(2006-2010)》,截至2010 年底,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的污水厂数量占比为20.7%,规模占比15.4%。根据国家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要执行一级A 排放标准,已建污水处理厂逐步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污水处理的投资保持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为膜、管网类公司。

污水运营业务的经营特点:1.收益率基本稳定,企业在与政府签订BOT协议时,已基本锁定回报率,调价机制一般是两三年后根据物价指数和部分成本的变化调整水价,基本是补偿成本原则;2.回收率难以足额保证,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部分地区排污费和处理费全额征收难度很大,投资回报率难以保证;3.污水处理技术多种,但工艺基本成熟,各种压缩成本措施有限。4.由于进水成分复杂带来运营难度增加。

膜产业

中国膜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1993 年膜市场规模仅为2亿元,2010年达到约300亿元。根据《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预计2015 年将达到1000 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27%。

膜生物反应器(MBR)主要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凭借其优异的处理效果,在欧美国家获得大量推广。目前MBR 占我国污水处理市场份额较低,未来污水厂建设、提标改造和再生水厂的建设为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管网

供水管网:根据中国水网发布的《中国水业市场研究报告(2012版)》,2010年全国供水管道总长度54万公里,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从2008年开始,全国供水管网总长度的建设速度保持在平均每年3万公里,年均增幅约6.5%。供水行业投资方向集中在技术改造和更换水源地、新建引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方面。这中间成长最快、收益最大的不是供水企业本身,而是管网和工程业务。

污水管网: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管道和县城污水管道总长16.6万公里,距离“十二五”32.5公里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的状况依然严峻, 管网投资建设蕴含着更大机遇。

从行业竞争状况来看,市场竞争激烈,有大量的管道生产厂家,国内多家上市公司从事相关管材的生产和销售,利润相对不高。

智能水表

2013年《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设市城市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对抄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带来更高要求,从而催生智能水表需求的提高。同时智慧城市的试点、物联网应用的推进都对智能水表需求形成积极的影响,整个水表行业规模有望持续较高增速。

2013 年全行业智能水表的产量大致在1000万台左右,约占水表总产量的15%,远低于智能电表80%以上的渗透率和智能燃气表50%左右的渗透率。目前国内在线运行机械水表约2亿只,若全部替代为智能水表,存量替代市场高达500多亿元,是目前我国水表行业年产值的10倍。

污泥处理

我国城市每年污泥产量巨大,并且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湿污泥产量2040万吨。但是在2010年我国的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小于25%,含有大量重金属、病原体和细菌的污泥随意堆放,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由于资金、规划等配套政策不完善,污泥一直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历史欠账较多的部分,长期未能得到重视,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污泥处理设施“十二五”的投资额要达到347元。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中的投资运营企业相对分散,最大的企业是无锡国联环保,处置规模在1100吨/日左右,处理方式主要是干化焚烧。从区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南、山东、北京等地区新建规模较大,占全国新增规模的53%,是未来几年污泥项目招标的重点省份和城市。
 

工业废水处理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耗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废水难以处理等特点。所以,国家对企业实行用水限制,企业只能靠自身废水回用来保证用水量,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应运而生。假设到2020年全部的煤化工项目获准建设,按照煤化工水处理项目占主体工程5%来测算的话,相应的水处理市场可以达到1000亿元。

再生水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入304亿元新建2675万立方米/日的再生水处理能力,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41%。全国城镇再生水利用率将从目前的不足10%提升至15%,再生水利用规模将从1,210万立方米/日,增加到3,885万立方米/日;根据上述数据测算,再生水利用是规划中水务投资领域增长最为迅速的子类。该业务带动了以碧水源为代表的MBR技术等污水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但输配管网的欠缺、政策的不到位等因素仍是制约再生水市场发展的掣肘。

海水淡化

我国水资源匮乏,北方沿海地区缺水严重,海水淡化产业逐步发展。截止到2010 年底,国内建成海水淡化装置70多套,设计淡化水产能6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要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海水淡化的成本和价格机制的理顺,是海水淡化产业扩大规模的关键。目前国内海水淡化成本约为5~6元/立方米,考虑管网投资后的成本更高,与市场供水价格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北控水务在唐山曹妃甸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示范工程已经投入生产,每天5万吨的淡化后海水供给曹妃甸。未来还将进行100万吨项目的建设生产。淡化后的海水直接供给北京,预计成本为每吨8元,高于目前的北京水价约60%。

海水淡化项目对于资金和技术门槛要求高,市场进入难度大,目前仍处于规模小、发展慢、成本高、推广难阶段,盈利点仍然在为海水淡化提供前期服务的膜、技术、设备、工程建设等领域。

农村用水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十二五”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大约需1600~17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占2/3,其余由地方政府配套。

根据规划目标,目前农村水处理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多省份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2013年贵州省的“小康水”行动计划中,全省水利系统共投入1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桑德、国中水务、首创股份、北控水务等公司均已拔得先机,展开针对小城镇及农村的给排水设施探索,研究村镇给排水的技术和设备。

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环境服务

2011年4月,环保部首次发文明确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鼓励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并将开展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试点。在2012年环保部公布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培育30~50个区域型环境综合服务商,发展20~3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型综合性环境综合服务集团,其中10~20个年产值在100亿以上。

龙头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变化

本文选取了20家水务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对其2010~2013年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从水务产业链细分市场代表性公司来看,目前国内水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的是传统的供排水业务,按照业务地区性分布特点,又区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企业,北京首创、桑德环境、创业环保、国中水务等是全国型投资运营公司;重庆水务、兴蓉投资、中山公用、武汉控股、江南水务、中原环保、洪城水业、钱江水利、瀚蓝环境等则是区域型投资运营公司。后者主要都是获取水务产业链中端的投资运营服务环节的利润。其中较为特殊的桑德环境业务中75%为工程业务,赚取的前端工程建设的利润,盈利在工程项目完工后体现,短平快的特点突出。

其他细分领域的标志性公司,多为民营背景的上市公司,如以碧水源、津膜科技为代表的膜技术公司,以万邦达、中电环保为代表的工业水处理,以及三川股份为代表的智能水表业务。

营业收入

整体来看,20家水务上市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5%,复合年增长率21%,略高于“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中预期的18%的增长率。

从收入规模上看,全国型投资运营公司收入规模较高。首创股份2013年收入排名第一,凭借其多年在水务产业链上的大力拓展,项目数量和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桑德环境、国中水务向水务产业多细分领域拓展,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0%和57%;创业环保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存量项目的水量增长,复合年增长率6%。

区域型的供污水投资运营企业出现分化,一方面,有大股东支持的公司由于并购获得收入的快速提升,如兴蓉投资2012年收购公司控股股东持有的成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成都市兴蓉再生能源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武汉控股2013年收购武汉水务集团持有的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8%和28%。另一方面,其他区域性运营公司,没有战略扩张和优质项目的增加,收入增幅大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重庆水务尽管收入规模在20家样本公司中排名第二,但复合年增长率仅7%,近三年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重庆地区的水量自然增长。中山公用年营收增长率仅为1%。

膜技术公司收入增幅最快,碧水源年增幅84%,津膜科技年增幅37%,分享了水务市场做大的最大收益。碧水源2013年收入达到31亿元,从2010年排名第12名跃升至2013年的第三名;水表、工业水处理等偏市场化运营的公司年增幅均超过了20%,市场正在逐步培育,预期增速提速。

样本公司年收入的变化趋势,基本与水务行业“十二五”规划高度契合,各个细分领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20家水务上市公司201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1亿元,与2010年相比,复合年增长率14%。

利润变化出现了苦乐不均的两大趋势:

一是新兴细分领域高成长性和传统供污水运营利润稳定或下滑同时存在。膜技术公司碧水源年增幅68%(20家公司之首),津膜科技年增幅30%;传统供污水投资运营多家企业如中山公用、中原环保、钱江水利、瀚蓝环境出现了下滑,2013年利润不及2010年水平,洪城水业、创业环保近三年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不到2%。这说明传统的供污水经营利润远不及新兴的膜等细分领域。

二是区域性供排水投资运营企业的利润同样是自然垄断,但效益差异巨大,如重庆水务、兴蓉投资、中山公用2013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是18.77亿元、7.46亿元和6.08亿元,在20家样本公司中排名1、3、4名。中原环保和钱江水利2013年利润为0.6和0.19亿元,排名第19和20名。

供水和污水投资运营,创造社会价值多于经济价值。相关的膜技术、工程等细分产业收获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综合分析首创股份、桑德环境、创业环保等全国性投资运营企业,其战略目标尽管略有不同,但大体均为拓展全产业链、扩大市场份额、打造综合环境服务等,经过十二五期间前三年的发展,收入和利润均实现增长,基本保持了行业第一集团军序列地位。

区域型的供污水投资运营企业,业绩变化呈现上下波动态势。兴蓉投资和武汉控股收入和利润的快速上升,更多由于大股东注入优良资产有关。重庆水务由于地区性限制和战略限制,业务未有明显拓展,收入和利润增幅有限。部分区域性供污水投资运营企业,如中山公用、中原环保、钱江水利、瀚蓝环境等,尽管收入增长,由于供污水市场经营的低收益特点、成本管控差异,利润出现不同的程度的下滑。

膜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其代表性企业碧水源、津膜科技拥有适应市场和环保大趋势的技术,是其快速发展的关键。

智能水表、工业水处理公司目前所在的工业水处理、智能水表细分市场前期处于培育期,未来面临大的市场机会;管网行业尽管市场巨大,但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控制难度大,利润难以跨越式的提升。

五大趋势

“十二五”期间,水务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行业,政策效应带来行业的成长空间。在2014年将颁布的“清洁水行动计划”预计投资达到2万亿,将进一步推动工业废水治理、膜处理设备和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水生态修复、中小城镇水处理设备、工程建设等细分领域的持续高速增长。

未来水务企业将出现五大趋势:

一是强者恒强,赢者通吃是未来水务产业链企业发展规律。预计“十三五”期间将产生市值近千亿的公司。首创集团总经理王灏说水务产业将进入行业并购整合时代,以大吃小、以强并弱,只有加快发展,做强竞争能力,才能取得生存,赢得发展。

二是细分市场龙头企业与全国型投资运营公司、全产业链公司各领风骚。

三是拥有引领水务市场核心技术的公司,将获得最快的发展空间。水务产业必然会受到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的影响,进而对行业未来发展格局和产业现状带来深刻变化。

四是国际市场并购的实例将更多出现,中国水务企业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出于拓展国际市场、获得核心管理和技术、增强发展能力等目的,中国水务企业将大力进军国际市场,出现一批国际级、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水务企业。

五是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农村用水、海水淡化、污泥处理等未来蓝海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尤为重要。“商业模式+融资模式+收费机制+市场空间”,奠定企业未来发展空间。谁占据未来最有潜力、市场容量最大、商业模式最清晰的细分市场,谁就赢得最持久的生命力。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