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技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浅谈中小型水厂加强供水应急能力建设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03  浏览次数:589
     摘要:中小型水厂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升级改造相对较慢,要保障供水水质,面临诸多挑战,最根本解决办法和途径就是要优先实施供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供水协调发展,建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澄海水司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加强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保障供水水质、扩大供水范围、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并不断朝此方向努力,进一步促进水质全面达标,确保供水安全。

关键词:应急能力;供水设施;水质监测;建设;改造;安全

全面改善供水水质,确保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巩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十二五”近三年,广东省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地级市水司、大中型水厂的工艺技术成熟,管理日趋完善,供水水质稳定达标。但是,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粤北、粤东、粤西等片区的小城镇、小水厂,其生产工艺与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借2013年省水协水质工作会议机会,笔者结合供水企业自身的实际,以近年来我公司对属下两座水厂实施供水技术改造、加强水质管理和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源水污染、确保供水安全所采取措施和做法,今后努力的方向等,与各位专家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探讨。

1.目标设置

贯彻实施《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保障城镇供水水质、扩大公共供水范围、降低供水管网漏损为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供水设施改造,明确“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任务,制订具体的措施。

2.采取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司积极实施供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供水能力协调发展,切实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2.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标准》,不断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近年来,我司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检测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下属水厂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并定期向本区卫生、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供水水质检测数据。国家《标准》中的强制性常规指标已经实施多年,我司具备国家《标准》常规指标42项以上的检测能力,非常规指标检测仅限于少数几项,并配备毒性检测仪。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除派相关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外,还定期对各类检测人员进行理论及实操技术技能的考核。目前在职检测人员均通过省水协、省技监局化验技能的考核,全部持证上岗。

2.2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水质管理

建立供水企业供水水质情况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建立水质检测资料的月报、年报和污染应急报告制度。公司制订了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供水设施定期巡查和维修保养记录,所有净水剂和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记录,并向供应厂家索要产品三证。车间、水厂化验室每2小时对源水、滤前水、滤后水、出厂水进行常规化验。中心化验室负责对管网水的检测,开展的检验项目有42项,具体是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常规项目。同时,委托区疾控中心每季对两座水厂的源水、出厂水、管网取样点的水质进行抽检。非常规项目的检测通过委托具备相应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每半年委托具备新标准全部(106项)指标检测能力的机构对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检测,确保水质全面达标。
     针对澄海城区水源水水质和供水管网现状,公司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强化、优化常规处理工艺来降低浊度。按照住建部《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完善和规范水厂的运行管理。近年针对水厂部分工艺设备陈旧的状况,采取改造与建设相结合、以改造为重点做好原有水厂净水工艺技术改造工作,以确保出厂水质完全符合现行水质标准。根据管网水质浊度超标这一状况,加强水厂生产过程水质管理,进一步降低水厂水浊度,以确保管网水质浊度达标。

2.3建立水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通过制定各类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预案,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人员、物资和技术保障体系,健全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体制,落实应急处理设施和物资储备,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水质事故的能力。每年安全生产月公司都会选取一个预案进行演练,旨在提高供水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预测预报、技术处置能力和协作配合水平,达到了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完善预案的目的,为战胜可能的突发供水事故创造有利的条件。

澄海水司所属两座水厂水源均取自韩江流域,分别是莲阳河段和外砂河段。韩江流域水质本属于国家Ⅱ类水源,但随着周边经济活动的增加,近年来水质下降明显。再加上上游潮洲市韩江枢纽工程的拦水调济,造成韩江下游地段水流滞缓,呈现湖泊式水质,水体富营养化情况日益严重。

今年韩江流域雨水丰沛,暴雨连连。5月下旬,潮洲地段枢纽工程全面开闸泄洪,澄海水司实验室人员测得源水浊度最高达1320NTU,PH从7.1降为6.7。水处理人员及时调整了混凝剂的投加量,使出厂水水质得以保障。但是第二天市民却普遍反映,管网水出现持续变黄、浑浊等现象。当晚公司领导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分析大量资料和历年来韩江水质变化情况,得出源水PH骤降这一重要信息,是导致管道内污垢等沉积物被弱酸性水冲洗出来的主要原因,从而造成了二次污染。过度地开采河沙破坏了水体的自净功能也改变了河底沙泥结构,在洪水来临时大颗粒的河沙的流失造成河底的淤泥和腐殖质被大量冲刷出来,这是导致源水变酸性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水厂紧急投加熟石灰,改善水体酸碱度的同时也加大了混凝剂的絮凝效果。由于大量腐殖质的涌入,出厂水多少会带有异味。所以在混凝池后段,技术人员依据相关资料适量投加粉末活性炭,以有效消除出厂水臭味,提高水质。随着上游泄洪的结束,源水PH逐步恢复到7.1左右,源水浊度也随之下降,水厂生产趋于正常。

8月下旬,今年第二次洪水来临,化验人员测得源水浊度最高为1840NTU。此时,由于PH降低影响混凝效果,仅仅依靠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一部分粘性颗粒(直径小于0.01mm的细颗粒)达不到快速沉降的效果。结合上一次洪水来临时的经验以及水厂实验室提供的烧杯搅拌实验的数据。及时足量地投加熟石灰,提高PH,改善混凝效果,把出厂水浊度控制在1NTU左右,由于及早对水源水PH的干预,使出厂水PH得到控制,避免出现5月份的管网水变黄、变浊、异味的现象。
通过全体员工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成功应对上述两次的突发源水事故,并及时进行总结,增设熟石灰和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同时储备应急供水专项物资,为日后应对同类水质事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4工艺设施运行管理及改造

按照住建部《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完善和规范水厂的运行管理。针对水厂部分工艺设备陈旧的状况,采取改造与建设相结合、以改造为重点做好原有水厂净水工艺技术改造工作。2007年对第一水厂3组无阀滤池的配水系统、加药系统、在线仪表等进行改造;2011年8月对一厂2万吨/日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投资约120万元。一厂2万吨/日双阀滤池始建于1997年,属于大阻力配水系统,运行14年来,滤层经常出现漏砂和阀门过水现象,影响了正常生产和出厂水水质。技术改造的内容主要是滤池原有滤砂清理、原配水管拆除、新配水配气系统安装及滤料填装。改造后的滤后水水质达到1NTU以内,水质提高效果明显。2010年9月起,两座水厂均积极采用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替代液氯进行饮用水消毒,并配置二氧化氯在线检测仪,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确保水质优良。
2012年,继续做好两座水厂设备改造工作,更新部分水泵机组、阀门及排泥设备等,投资约125万元,以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性。

2.5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改造

近年来,积极启动供水区域内的管网改造计划。针对管网水质要求,继续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并采用UPVC、PPR、PE等新型、环保管材对灰口铸铁管、镀锌管、水泥管等市区老旧管网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对经常出现浊度超标的管道,有计划地进行冲洗,逐步减少水质发黄、发浑等现象。2012年澄海城区管网改造项目总投资约700万元,更新改造城区部分供水管网老化较严重的区域。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集中改造12个低压片区,消除“跑冒滴漏”管网。改造工程管材均采用PE、PVC-U等绿色环保管材,对减少跑冒滴漏、改善水质具有重大意义。改造后的效果较为明显,水压水质明显提高,减少管网漏耗,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同时,推进15个趸售社区的供水直抄改造工作,项目正在进行施工招标阶段,预计明年初可全面开工。

3. 努力的方向

针对日益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粤东片区各中小型供水厂应结合企业实际,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完善水厂应急处理设施、储备应急供水专项物资、加强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3.1开展全面的突发性污染事故隐患调查和进行脆弱性评价

防止突发性污染事故,关键在于预防与防治相结合,因此,开展突发性污染事故隐患调查,可为有重点的开展各种防范工作并建立运行有效、行动快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处置和预决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脆弱性评价则是在隐患调查等基础上,对水资源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受到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做出的进一步评估。

3.2加强相关部门流域的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韩江流域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是以韩江流域内供水企业为主体,在省水协的领导下,通过加强流域内供水企业交流合作和发挥各自作用,达到共同保障流域内饮用水安全的民间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全流域的饮用水源水质静态、动态监测网络,并搭建水质监测信息交流平台,最终建立全流域饮用水源水质数学模型,从而系统掌握整个韩江流域饮用水源水质变化情况及规律,实现当流域某段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时,可实时发出预警,并预测或模拟计算污染物分布、扩散及其浓度等对流域各净水厂的影响,使水厂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水质事故的发生。我公司作为该预警体系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水质监测建设与交流,发挥应有的作用。

3.3加强突发性水资源污染的应急动态监测能力,建立水情信息传递系统 

除了进一步完善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机制外,准确及时的水质信息则是突发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置的另一个关键点。水质自动监测具有连续观测水质水量变化情况,实时监测水污染突变等特点。同时由于监测频次远远多于人工取样化验,水质数据积累多,水质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能为管理部门以及水厂提供快速决策依据而成为水质事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对地处韩江中下游各供水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充实快速测定仪器、便携式监测设备、移动监测设备以及先进的现场取样设备、交通工具、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等现代化手段的设施,建立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实现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的水质监测新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监测和调查、第一时间通报水质情况并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测,以应对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

此外,根据水污染事件“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的原则,建立与雨水情预警、暴雨山洪预警系统一样实时动态的水质预警预报,将是对传统水污染事件防范的延伸和拓展,是实现水质水量并重的直接手段,对于及时掌握水资源质量变化情况、保障饮用水安全、减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损失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4加强培训力度,构建高素质的水质监测队伍

随着水质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一方面是国家对水质监测要求的提高,检测项目不断增加,这增加了分析检测技术难度,需要较高操作水平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先进大型仪器设备的购入,需要对检测人员实施上岗前新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操作技能和简单维护的岗位培训。此外,随着水源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水质监测人员也须加强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供水企业一方面能完善人才激励与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继续推行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的用人机制、交流机制和聘用制度。通过岗位培训、技术交流、内部研讨、开展基础课题研究、专项环节研究等多渠道培训水质化验技术人员,让水质监测管理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另一方面鼓励水质监测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如省水协或流域机构举办的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监测和大型仪器上岗人员培训班,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的研讨会等各种培训,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监测管理水平。再者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大业务骨干的培养力度,尤其是熟悉掌握现代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水质监测队伍。

4.存在问题

中小型水厂主要存在问题:资金短缺,水厂升级改造相对较慢;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问题突出;水质监测能力比较薄弱;人才短缺等。目前我司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仍有大量使用服务期限超过20年和材质落后的管网,导致管网水质合格率较出厂水低;管道漏损严重,“爆管”现象经常发生,甚至引起局部停水。

5.结语

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既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供水企业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和供水企业,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注重协调、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科学论证、周密实施。而作为中小型水厂,当务之急是根据自身实际,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优先实施供水设施的改造、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供水安全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优质供水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
  [2]城镇供水安全技术管理体系评估指南[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
  [3]张金松.净水技术改造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试行)[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