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为水价上调举行听证会,邀请公众代表参加。这场事关个人利益、旨在听取民意的听证会,却一度被曝公众“零参与”。东莞市物价局日前回应称,此次听证会征集10名公众代表,最终只有5人报名;而由于近期政府严控出台提价项目,此次听证会已延期。(6月12日京华时报)
民众把公权力“晾”在台上的一幕,不仅出现于此次东莞的水价听证中。在不少地方,贿选、恶势力渗透、政府指定人选等问题越来越多寄生于村级选举中。曾被寄予厚望的基层民主制度,在其啮食下已徒剩一句躯壳。村民的参政热情,也于选票的迅速贬值中被一点点耗蚀殆尽。
消费社会下的政治冷漠在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如果以逆向思维观察,公众对于来自公权的参政召唤集体沉默以对,何尝不是一种意见的宣告和态度的表达呢?抑或视之为公众对虚伪施政行为的无声抗议。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参政立场在被公共舆论扩大后,必将引发更大范围内的共鸣,增加民众与公权部门的较量砝码,甚至倒逼政府重新审视其作为,迫其改弦更张。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阶层的权力分布正逐渐扁平化。公权力对于个体命运的掌控,不再畅行无阻。日益发达和多元化的公共舆论空间、逐渐发育的各种社会组织等,正慢慢成为用权者与受众间的重要缓冲地带。在多方博弈中,权力愚弄公众的可能空间也越来越小。
无论是华南虎风波,还是三鹿奶粉事件,真相曾一再被与商业资本等利益集团勾结在一起的公权力所竭力掩盖,但在以网络为急先锋的社会舆论的穷追猛打之下,有关部门试图左右事态发展的努力成为泡影,伤痕累累的公权力最终低头认错。
不过,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仍在襁褓之中的公民力量,尚无法对以官僚思维、特权观念为主要底色的公权力构成威胁。相对于清除文化流毒,制度发明所传达的往往只是一种革新信号。而只要利益集团影响犹在,任何被冠以先进、周密、合理的制度安排,都可能成为掌权者手中的傀儡。当程序正义被权力淫威“强暴”后,沉默但不臣服成为民众更为“明智”而现实的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亦是一种“游戏”,其魅力在于参与者的平等地位和“游戏”结果的不可知性。诚然,东莞市物价部门本可不必被听证会一事推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指定数“托”填满民意代表位置,同时在实际报名人数后乘上一个可观的因数,以营造出参会名额炙手可热、百姓报名踊跃的表象示与公众——身处信息传递下游的普通民众,对此的确很难能够辨其真伪。农民被幸福、白领被加薪、大学生被就业……在当下浮躁的“被”时代,如法炮制的粉饰伎俩已为不少政府部门所熟稔。作为政客们捞取升迁资本的一种手段,其无需花费任何物质成本,只需在已被严重透支的政府信用中再狠狠地“盗刷”一笔即可。
权力愚弄民众导致失信并非起于现代社会。在君权神授的帝国时代,娱乐化的用权心态催生出不少典故,最为经典者便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史记·周本纪》:“幽王五年,王……以褒姒为后。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当幽王面对来犯敌人慨叹无人勤王时,其不知臣民心中早已将这位屡戏诸侯只博美人一笑的周天子推下了权力的神坛。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枢纽和基石。其任何小范围的坍塌所引发的震动,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权力愚民成为常态,政治冷漠成为共识,则不止公权诚信被掏空,其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必将不断被打折扣,从而最终走入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