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台州600万人安全饮水亟待变局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8-09  来源:台州商报  浏览次数:267
  □ 记者 蒋回力 周丽丽
  实习生 陈 洁 孙小惠
  ●要保证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就必须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和多部门“九龙治水”。
  ●目前我市部分乡镇、村小水厂“名存实亡”,城乡供水二元矛盾突出,加快乡镇、村小水厂兼并、整合已迫在眉睫。
  A 变与不变
  8月6日,椒江章安街道山前村。
  临近中午,陈利芳利索地打开水龙头,水龙头哗哗流出自来水。洗米做饭,烧菜。
  一阵忙碌后,陈利芳拎起衣服,到离家百余米的百里大河洗衣。
  连日大雨,上游水库放水,河道里水满满的,看上去水还挺清澈的。
  “干嘛不用自来水洗?”
  “自来水贵,喝的是自来水,洗衣服还是靠河里的水。”
  山前村的自来水价格现为每吨3元,椒北74个行政村、近14万人现在用水都是这个价。
  “3元每吨卖给椒北居民,自来水公司不赚钱,还要贴钱。”台州市椒北供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何金勇表示,目前这个水价,离政府核准的椒北自来水入户价仍有相当大差价。
  不过,就是3元/吨的优惠水价,当地农村居民还是尽量“省着用”。有个夸张的例子:一个三口之家全年自来水用水量不到3吨。
  喝水靠自来水,洗菜洗衣靠河水,成了椒北居民用水的真实写照。
  如此,一期设计供水能力为2.5万吨的椒北新水厂,日供水量仅在8000吨上下徘徊。
  相比而言,原先椒北老水厂供应的自来水价格相对便宜,从最初的1.5元/吨慢慢涨到1.8元/吨,最贵的时候也就2元/吨。
  不过,老百姓对老水厂的水质颇有怀疑。无奈之下,村民一般会花钱买山水,价格每50公斤在2.2元至2.5元。遇到客人来家里,村民会用买来的矿泉水和纯净水招待。
  “水质肯定没有现在的好,但那个时候也没办法。”陈利芳说:“老水厂的水是从百里大河抽来的,供应的自来水老是泛黄,还有一股子鱼腥味。”
  陈利芳说的百里大河,与椒北居民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百里大河属灵江水系,是椒江北岸平原主要河网、内河的总称,涉及杜桥、章安两镇(街道),总长约186公里,流域面积287.2平方公里。
  有资料记载:1953年冬,兴修椒北内河水利,因弯曲迂回长约百余华里,故统称“百里大河”,起到内河旱涝蓄泄、航运、排灌等作用。
  百里大河汇入椒江,通过闸门调节。平时,通江闸门关闭,就成了死水。只有在上游水库放水的时候,河流才浮现生命力。
  在椒北新水厂投入运营前,这条河可谓椒北供水的生命线——是前所、章安、沿海、黄礁4个水厂唯一的水源。
  沿河两岸,是成片的稻田和橘园。百里大河,也是沿河两岸农民的灌溉水源。每到夏天用水高峰期,从河里抽水灌溉成为必然。
  农业灌溉用水与饮用水混杂,河道垃圾堆积,粪便直排……不难想像,百里大河,承载过多的功能导致不堪重负。
  前所街道原章安水厂负责人陈利明告诉记者,在2003年前后,他们为了解决村民喝水难题,临时成立了章安水厂。
  水厂水源就是百里大河,通过离河岸不远的水泵抽水。河水经过简单的净化处理,输送到附近7个村庄。
  这一等,就是5年。
  B 水厂困局
  在椒北新水厂建成前,椒北分布着3个镇级水厂,供水能力强的不过数千吨。由于设施简陋,水质时好时坏,供水能力参差不齐,水压也不稳定。附近华景村的农村居民,二三楼的抽水马桶成为摆设。
  陈利明说,一幢两层楼的房子,一部十来万元的设备,匆忙中召集村镇里10多人,培训几天,就成立了一个自来水厂。
  记者调查发现,我市一些供水管网,特别是农村管网,由于建成时间长,在材质上多为水泥管或镀锌管。经长年使用后,老化破损和内部淤积都相当严重。
  由于效益不好,农村供水管网无力改造,漏损率普遍较高。据不完全估算,乡镇水厂的漏损率普遍在20%-40%。由于管网漏损现象严重,水厂供水时断时续,停止期间,土壤污水负压回流,管网二次污染问题突出,供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农民反映“水量偏小、水压偏低”,末端用户更是感到吃水困难,每到重大节日、用水高峰,断水现象时有发生。
  高损耗,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居民的负担。在台州二期供水上马前,路桥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用水价格每吨在五六元以上,高的每吨甚至超过10元。“盼星星,盼月亮,盼来自来水。通水后,又是用不起的高价自来水。”
  用水量不足,反过来又加剧了乡镇、村水厂的运营困难。于是,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
  2008年前的椒北供水形势,恰是台州城乡供水薄弱环节的真实反映。原椒北水厂,折射出的是台州农村饮用水供应的短板——部分乡镇、村水厂“名存实亡”。
  据市水利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市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家乡镇、村级自来水厂。这些水厂可谓“良莠不齐”,普遍存在设备简陋、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
  市水利局工程师陈宇明介绍,在我市三门、临海的一些山区,还存在着更“原始”的自来水厂,“或许他们只能算是净水厂,只是将自然水源过滤一下。”
  针对全市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工作,市政府前不久还进行了专题调研。
  报告指出,我市大部分镇级水厂及村级供水设施都是直接从水库、溪流、地下取水。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周边生产生活设施的增加,水质下降明显,存在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隐患。
  让农民喝上放心水,确实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从2003年开始,我市开始实施“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6年时间,已经解决了200万农民饮用水问题。
  从今年开始到2013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力争在4年内再解决100万农民的饮用水问题,使96%以上的农村居民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前6年‘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解决有无问题,后4年是解决水质好坏。”陈宇明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加大监管培训力度,让偏远地区农民真正能喝上放心水。
  C 椒北新象
  离陈利芳家数百米之隔,是新建的椒北新水厂。水厂占地60多亩,园林式布局。
  何金勇领着记者四处参观水厂,他自豪地说:“我敢保证,出厂自来水水质浊度最低的时候只有0.01,比得上纯净水水质。”
  何金勇的底气来自新水厂的高标准净化程序。7道工序,层层过滤原水。
  自来水的生产标准流程是:原水进厂,加药(矾和碱)→经沉淀池分流,含杂质水流进污泥池,再加药经过二次沉淀→脱泥后再回用,吸附出的污泥由脱泥机分离出→经过初步过滤的原水通过2.5米后的石英沙层过滤→再加药(氯)杀菌消毒→化验取样。一共要检验83项指标,检验合格后,自来水才能进入供水管网。
  值得一提的是,新水厂的原水来自几十公里外的溪口水库,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水的质量。
  采访当天,暴雨如注。记者来到位于临海杜桥镇溪口街道的溪口水库。
  溪口水库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远远望去,大坝被绿色植物所覆盖,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坝”。爬上数十米高的大坝坝顶,水面开阔,库区树木郁郁葱葱。
  在坝顶,记者遇到了水库巡查员颜小友。颜小友是当地村民。虽说下着大雨,颜小友仍然坚守岗位。他说:“这是我的职责。”
  椒北新水厂的原水,正是通过地下管线,从这里直接输送到厂区。远期,临海最大的牛头山水库,也将打通溪口水库的输水地下管道,溪口水库将成为椒北乃至临海东片的主要饮用水源。
  2008年5月底,椒北新水厂投入运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发生彻底改观,近14万居民陆续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根据规划,今年前所片将完成村级管网改造。去年,章安片已全面完成三级管网改造。目前,椒北地区80%以上的村内三级管网已改造完毕。
  椒北供水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台州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气象。
  副市长叶阿东在台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上指出,在结合台州市域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台州市域供水规划和县(市)域供水规划的编制,这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规划依据。
  其中的关键点是,逐步形成以县(市、区)级供水厂为龙头,乡镇(街道)、村级水厂为补充的供水格局。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市有9座县级以上水厂,供水能力达到106万吨/日,为全市总供水能力的70.2%。全市5133个行政村,除1040个山区和海岛村之外,4093个平原村已有2619个通上自来水,其中路桥区通自来水的行政村已占行政村总数的91%,基本实现同网同质、统一供水。
  在业内人士看来,台州多头供水格局亟待整合提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带来五大好处:资源共享;规划与建设协调统一,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有利于台州供水企业做强做大。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