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两地水利促共富实践入选省委改革办典型案例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18  来源:浙江水利  浏览次数:11
       今年以来,全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2”总体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水利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实践成果。近日,瑞安市推进水库不动产登记改革、松阳县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两项案例入选省委改革办“实施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第三批典型案例。一起关注两地如何以水为笔绘就城乡共富新图景。


瑞安市

深化水库产权改革

激活共富发展新动能

盛夏时节,瑞安市梧岙水库畔的临水咖啡工坊里,游客们一边品尝现磨咖啡,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上午垂钓、下午品咖”的休闲场景,正是瑞安水库改革后资源变资产的生动写照。


作为浙江省水库不动产登记改革试点,瑞安市仅用时两个月就完成18座国有和集体性质水库的确权登记,通过量化生态价值、规范流转管理,探索出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链条,让水资源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活力源泉。


01

整合流程,确权效率飞跃提升



瑞安市超半数水库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特别是许多小型水库,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建设资料不全、权属关系不清、工程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为这些水利工程确权,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也可以为后续盘活资产打下了基础。


瑞安市以“定主体、定安全、定边界”为突破口,夯实水库确权登记基础。水利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扎根档案馆,通过调取原始规划、审批、验收等历史资料,弄清每座水库的“前世今生”;邀请专业机构对大坝和管理房进行“体检”,确保安全达标;用高精度测绘技术给水库“量尺寸”,通过村民现场指认、合作社盖章、公开公示等3道关卡,让水库产权归属清清楚楚,为确权登记奠定坚实基础。


为提升水库确权改革效率,瑞安市推行水库确权登记“调查-测绘-公示-申请-审核-确权-颁证”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创新建立跨部门会审单机制,将水利、资规、住建等部门审批环节纳入联合审查,对材料完整性、边界合理性等常见问题实现当日研讨、当日办结,办理时限从90天压缩至18天,整体效率提升80%。


新的水库不动产权证还嵌入了“智慧芯片”。扫码即可查看水库“电子档案”,水库权属、大坝及管理房结构、水位线等关键参数一证集成、动态管理。


02

科学评估,水资源价值量化变现



确权只是第一步,如何科学评估水库价值成为关键环节。瑞安以流域为单元对水库的水域、岸线及附属湿地开展全域普查并绘制区域水库资源价值地图,建立“政府主导+第三方认证+公众监督”的协同评估模式。


目前,已研究制定第一批水库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形成第一批水库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20年运营权评估报告和项目可研报告。根据专业机构评估,瑞安市7座水库的核算价值达18.94亿元,目前已成功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3.15亿元。第二批水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工作也已启动。


03

共富闭环,生态价值反哺乡村振兴



确权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瑞安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通过优化收益分配、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合作开发等模式,推动形成“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利益共享联结体。


例如,桐溪水库通过市场化运作,将部分运营权以2100.94万元的打包价出让给旅游公司,打造城市微度假目的地,预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15%以上。红岩水库周边8个村联合开发漂流乐园,2024年综合营业额超2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瑞安还在全省率先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水库生态价值转化收益的40%用于水利建设,形成“治理投入-价值增值-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以梧岙水库为例,2024年转化收益为5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水利基础提升和运维等,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有效提升水利设施运维水平。


松阳县

构建“城乡一体”供水服务网络

实现山区县优水共享

松阳县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落差大、村庄布局分散,不少村民的喝水问题成了“头疼”问题。如今,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不断完善,一股股清澈安全的饮用水正翻山越岭,进入千家万户。目前,松阳县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达84.3%,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这背后,是松阳县创新构建的“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提供支撑。


01

织密全域供水“一张网”



松阳县以全省山区水利现代化先行县试点建设为契机,投入18亿元建设黄南水库,并与原有的东坞水库串联。当地日供水能力从4万吨提升至10万吨,13个乡镇实现双水源覆盖,不仅满足了当前供水安全的需求,也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当地创新推出“长藤结瓜”供水模式——以主干管网为“藤”,分散蓄水设施为“瓜”,通过实施一乡一水库计划,新建周坑水库、上安联溪水库等乡镇水源性工程,构建起大水源+多水源+小水源的县域水源配置体系。


板桥乡板桥村村民兰海金回想起自来水通进村里时的场景,禁不住感慨:“喝到县城水厂的水,这件事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由于地势原因,板桥乡集雨面积小,地表水源不足,没有建设水库等稳定水源的条件,一到旱季就经常缺水,而地下水又受矿区影响水质不达标。以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范围通常为城市周边高差200米以下的乡村。而板桥乡海拔高430余米,距离县城将近40公里,“山高““水远”成为了当地村民喝好水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里的喝水问题,当地通过多级泵站接力加压供水方式,先把县城的水送到地势较高的大毛科村,又在板桥村进行减压出水,最后送达板桥乡各个村。通过这样的“接力”,汩汩清泉才得以“翻山越岭”来到村民家中。


板桥乡的案例,是松阳保障高海拔山区供水的一个缩影。当地采用四级加压提水技术,攻克了海拔430米以下山区供水瓶颈,实现管网“能延则延、应延尽延”,为2.3万名高山群众送来了水质放心、水量有保障的安全水


02

打造智慧管控“一平台”



松阳县大力推进农村供水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216张水站运行管控图,实现进水、制水、蓄水、出水全流程可视化监管,形成“一图总览、一屏调度”的远程调控模式。当地还开发了集监控预警、巡查维护、服务调度于一体的农村供水管控平台及移动APP。运行后,人工派单数减少70%,平均故障响应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1小时以内,用水投诉量同比下降89%,办结率达到100%。


03

打造一体管护“服务圈”



从“源头”到“龙头”保障农村喝好水,管护硬件、软件要“两手发力”。硬件设备上,松阳县投资1700万元建成集智慧管控、水质检测、应急抢修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供水运维中心,实现农村供水“一站式”管理,大大提升了运维效率。机制建设上,创新建立“三位一体”管理机制——以县属国企为统管主体、部门行业指导、乡村属地协同的“统分结合”管理体系,形成“1个县级中心+5个区域站+104个村级点”三级管护网络,对城乡供水设施实施全域统一管理。


为及时响应群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当地组建了县级统管、村级协管、应急抢修三支专业队伍,并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常态化培训,建立“培训-考核-认证”体系,实现管护服务规范化、专职化,目前已完成县级统管员培训480人次。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