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翻开“十四五”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成绩单”,一组组硬核数据勾勒出跨越发展的轨迹——
综合交通线网里程达44.3万公里、稳居全国第一,相当于铺就了一条从地球直达月球的“发展动脉”;
水电装机即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位居全国榜首,全国每100度水电中就有30度源自这片“千河之省”;
全球海拔最高的宇宙线观测站、地下最深的锦屏实验室、能量最高的环流器装置在此扎根,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让四川跻身全国前三,抢占创新“制高点”;
24.8万个5G基站撑起数字底座,不仅位居全国第五,更实现千兆网络乡乡通、5G网络村村通、工业园区万兆光网全覆盖;
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30%,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以来,四川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功能,一手抓新型基础设施谋创新、筑根基,一大批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0月31日,四川新闻发布厅内,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省铁路和机场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兼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志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千年之变,从资源大省向发展强省的能级跃升,这些深刻变革的背后,四川基建如何既“强筋健骨”又“赋能未来”?从这场发布会,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公路总里程全国第1
从“蜀道难”加速迈向“蜀道畅”
“天堑变通途、腹地变门户、出行变体验,这三句话生动描绘了四川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并迈向‘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谈及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成效,黄志这样概括道。
川藏铁路开工建设,横断山脉的天堑正被打通;川青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通车,动车首次驶上川西高原,“成都到九寨沟一日往返”从梦想照进现实;全省进出川大通道从38条增至51条……“十四五”以来,四川战略大通道实现突破。”黄志表示。

省铁路和机场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兼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志
尤其在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上,四川取得了完成投资、公路里程两个“全国第一”的突出成效。
发布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举例道,“十四五”以来,四川建成九寨沟至绵阳等一批跨区域高速公路;国道G545绵竹至茂县公路的建成,结束了德阳市与阿坝州“相邻不相通”的历史;国道G351夹金山隧道的通车,让1小时“翻越”夹金山变成10分钟“穿越”。
“‘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基本建成,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达到37条。新增公路3.1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42.5万公里,全国第一。五年新建成高速公路3000公里,到今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居全国第三,通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将达到152个。普通国省道3.97万公里,农村公路37.5万公里,均居全国第一。”胡洪波用一组数据介绍道。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
他表示,下一步,四川将聚焦“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蜀道通”加速迈向“蜀道畅”,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支撑。
此外,在航空枢纽能级提升上,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跃升至8733.6万人次,连续两年实现“千万级跨越”,稳居全国第三,2024年货邮吞吐量首破百万吨大关,跻身全国前五,天府国际机场实现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广大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伴随着天府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第3个双国际机场城市。“我们以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推动天府机场、双流机场‘两场一体’高效运营。”黄志表示,截至目前,成都“两场”运营国内客货运航线458条,深度覆盖国内重点城市;运营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99条,联通全球43个国家,通达欧、美、澳、非的洲际骨干航线网络基本形成。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上,西南地区首条跨城市的市域(郊)铁路成都至资阳S3线建成投运,成都地铁四期总体建成,已通达12个行政区和3个新区,地铁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位居全国第四。如今,“双城通勤、跨城购物”已经成为都市圈居民的日常。
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跃升至92%
骨干水网更密、供水范围更广、水质更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民生的根基。“‘十四五’以来,我们的骨干水网更密了、供水范围更广了、水质也更好了。”发布会上,黄志表示。
据省水利厅副厅长权燕介绍,按照国家水网“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总要求,四川科学布局了“三系八支、六横六纵”为总体格局、“纲目结”有效衔接的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省水利厅副厅长权燕
“引大济岷‘一号工程’可研报告已获批复,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等大中型工程建成发挥效益,亭子口灌区一期等骨干水网工程加快建设,都江堰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顺利实施,向家坝灌区二期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权燕谈到。
在供水范围拓展上,四川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镇自来水已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三五”末的82%跃升至现在的92%。“我们大力推动水利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实施100个乡村水务建设县,让2200多万农村居民实现‘喝好水’。”权燕介绍道,同时,积极开展渠系配套工程“整装推进”试点,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有力支撑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此外,长江、黄河干流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2024年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巴蜀大地绘就。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四川水利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全省水安全保障和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水利投资总量方面,四川实现了从千亿级向两千亿级的突破。今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将超过700亿元,预计“十四五”总量将突破2800亿元,是“十三五”总量的2倍。
在水利投资结构方面,四川实现了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投入的突破。“在2800亿元投资中,除了各级财政投入的1507亿元以外,我省抢抓政府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机遇,强化申报、发行、使用全过程管理,筹集了政府专项债484亿元。”权燕介绍到,水利厅与7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节水贷”“取水贷”“前期贷”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利用金融信贷资金503亿元,并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306亿元。
今年累计发电量超4100亿千瓦时
打造“水电为主、风光补充、燃气兜底”强支撑
作为能源大省,四川是全国重要水电基地和天然气产区。四川的能源优势,在于绿色,更在于多元。“其中,水电是‘主力’、风光是‘补充’、燃气是‘底气’。”黄志表示。
发布会上,省能源局副局长曾光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电力总装机1.49亿千瓦,今年累计发电量超过4100亿千瓦时;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扎根四川,今年的产气量将突破600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一。
具体来看——
水电方面,四川坚持以大型水电站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三江”水电基地建设,白鹤滩、乌东德、两河口等10座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今年水电装机量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火电方面,积极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成投产资阳气电、广元气电,今年火电装机将达2645万千瓦、在建煤电机组装机6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方面,大力推进“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和凉山州风电基地建设,建成投产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今年新能源装机将达到3200万千瓦、是“十四五”初期的5倍。
燃气方面,立足四川天然气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国家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今年的产气量将突破600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一;持续完善省内天然气输配管网,形成以环形干线连接主要产区,以网状支线覆盖广大消费区的天然气管网输配系统,建成长输管线超1万公里,年输气能力达65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输配管线覆盖全省18个市133个县(市、区);积极融入全国“一张网”,强化与国家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年外输能力超500亿立方米。

省能源局副局长曾光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补短提质,持续用力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能源保障。”曾光表示。
综合算力水平居全国前列
构建“算力+网络+融合”数字新生态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时期,四川在推进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方面举措频频。
发布会上,据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局)二级巡视员陈伟介绍,“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先后出台“东数西算”四川方案、算力高质量发展、算力电力协同等政策举措,按照“需求牵引、集群支撑、重点突破、全域协同”的总体思路,初步构建起以成都天府数据中心集群为支撑,以雅安等重点地区为拓展,以绵阳、德阳、宜宾、达州、内江、甘孜、阿坝、凉山等地为突破,以各地边缘数据中心为补充的整体发展格局。

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局)二级巡视员陈伟
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算力支撑。据悉,目前成都超算中心算力进入全球前列,成都智算中心已建成投用,这是西南地区首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全省在用的通算规模约5.9EFLOPS、智算规模约16.8EFLOPS、超算规模约0.2EFLOPS。而1EFLOPS则相当于80亿台计算器每秒计算100次、连续1年的运算量。
此外,在网络强支撑方面,新增至重庆、西安的省际骨干传输网,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93T(太比特每秒),相当于1秒钟传输5万部电影,数据中心直连网络达到1100皮长公里,网络运载力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四。同时,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个、注册解析量全国第四,持续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赋能。
截至目前,在四川,以智算为主的算力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省数据中心已建成128个、在建49个、拟建80个,已建在建的总机架规模约60万架,其中,3000标准机架及以上数据中心共49个。全省已形成集通算、智算、超算等多种算力于一体的供给体系,其中,智算占比从“十四五”初的不到10%,提升至目前的近60%。当前,我省综合算力水平居全国前列。
依托我省清洁能源优势,四川还加快推动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就近消纳,甘孜、阿坝、凉山等‘三州’清洁能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绿电+算力’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算力供给体系。”陈伟介绍到,目前,全省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显著提升,据最新统计,全省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源使用效率已降至1.3以下。
陈伟表示,下一步,四川将聚焦算力高质量发展,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抢抓“十五五”规划和国家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四川更多优势区域纳入国家拓展布局,持续推进算力设施优化布局、提质增效,为四川人工智能一号工程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算力基座。
从44.3万公里的交通线网到1亿千瓦的水电装机,从“六横六纵”的水利网到“智算引领”的数字网,“十四五”期间,四川用基础设施的跨越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有力支撑‘十五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适度超前、不过度超前,建设先进适用、系统完备、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四川新一轮更大发展!”黄志的展望,勾勒出四川基建的未来蓝图。
当下,新时代的“蜀道新歌”已经奏响,交通、水利、能源、数字四大基建网络交织成网、协同发力。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四川必将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征程中,书写更多基础设施建设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