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扬在《工人日报》撰文指出,价格杠杆意在寻求平衡,一是做“加法”,一是做“减法”。但现在人们一听到这个词就有点害怕,因为价格杠杆几乎被异化为涨价的代名词,价格杠杆以及税收杠杆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一些正在实行或计划实行阶梯水价的地方,无一例外地都规定用水超过多少吨要比以前多交钱,而没有规定用水低于多少吨要比以前少交钱,这样一来,实行阶梯水价就成了变相涨价。再比如,实行阶梯电价,用电高峰时段涨价可以“削峰填谷”,用电低峰时段降价同样可以“削峰填谷”,但电价杠杆从来只选择前者而不选择后者。还比如,有关方面拟大幅提高车船税,以“抑大扬小”、节能减排,实际上,降低小排量车的车船税同样可以鼓励人们购买小排量车,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有关方面却只想到增税而没想到减税。只涨价不降价、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价格杠杆,其结果是让公众多掏腰包。于是,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此片面地运用价格杠杆,是不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存在“与民争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