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史书载“道元好学,历览奇书”。少年时期,郦道元就爱好旅游。与其他旅人不一样的是,郦道元每到一地,都会悉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古今水道变迁情况,并阅读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通过古今对照,发现河道的变化。
郦道元对前代的《水经》一书很感兴趣,但他感觉该书过于简单,一般人不易理解,所以,他决心以《水经》为蓝本,采取作注的形式,撰写《水经注》。这是他多年考察与研究的结晶,加上他文采飞扬,全书长达四十卷,其内容包括全国各地的地理状况,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对济南泉水同样作了详尽描述,这也是记载济南泉水最早、最全的历史文献。
郦道元与济南有着不解之缘,少年时期他就到过济南。北魏承明元年(476),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出任青州刺史,到任不久就将家眷接到青州一起居住,少年郦道元也就有了跟随父亲到济南游历考察的机会。后来,郦道元景明年间(500年-503年)任冀州镇东府长史时,冀州治所位于历城(今山东济南),有了这个便利,他对济南的泉水山川更是处处留心考察。
郦道元一生对水情有独钟,对济南的泉水更是青睐有加。在《水经注·济水卷》中,他首先这样记述趵突泉:“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称之娥姜水是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寥寥数笔就描述出了趵突泉的喷涌气势和美妙形态,“奋”“轮”二字,颇具张力和动态感,把趵突泉奔腾跃突之势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郦道元还记载了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侯在趵突泉相会的史实。短短数语,有静有动,有景有史,令人记忆深刻。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还记载了章丘百脉泉与平阴东流泉,这也是两泉首次被记载于文献中:“(泉)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土鼓县故城初建于西汉,为明水最早的城池;东流泉位于济南平阴洪范池镇书院村,因明代中丞刘隅临泉建东流书院而得名,又名“书院泉”。
郦道元还记载了珍珠泉泉群及历水:“陂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经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历祀”即舜庙。据史料记载,舜庙附近原有两处舜泉,两泉竞发,水势甚旺。而泉水北流,流至流杯池,即珍珠泉、濯缨湖、曲水亭一带,成为当时州僚游宴觞咏之所。而泉水再向北流去,则是大明湖了。 对于大明湖,郦道元也特别关注,《水经注》中关于大明湖及周边景色的描写十分生动细致:“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这里的“濠梁”即濠水上的桥梁,古时庄子与惠子曾在此桥上游览观鱼。郦道元引用这个典故,就是为了彰显当时大明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境界。通过他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大明湖水流清澈、鱼鸟依人、花木扶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地。郦道元写到的“客亭”,是后来唐代诗人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中所写历下亭的前身。

对于千佛山,郦道元着墨不多,但要言不烦,不漏重点:“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郦道元下笔就突出了千佛山舜的元素,舜井、舜耕等一一展现,他提到建于周代的舜祠,正是千佛山上最高的建筑。而对于城北那座貌似不起眼的华不注山,郦道元写道:“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郦道元对华不注山观察很仔细,景物描写生动贴切,使得华不注山从此走入人们的视野。
郦道元创作《水经注》时善于融入一些史实、典故。在写华不注山时,他就提及山脚下发生的历史上有名的“鞌之战”: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东北(古称“鞌”)摆下阵势,与晋军决战。由于齐顷公骄傲轻敌,不给战马披上铠甲就盲目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幸得大臣逄丑父与之互换衣甲,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趁机逃脱。华泉为古泉水名,位于今济南历城区东北,华不注山附近。
对济南的泉水山川,郦道元都是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去发现、去描写的,所以,才有了他所记叙和描绘的济南百泉齐涌、泉水竞流的壮观景象,为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济南泉水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