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村供水设施点多面广、用户分散,传统“人盯人”管理模式难以破解漏损监测难、设施运维难、资源配置难等痛点。“电力数据是破解农村供水治理瓶颈的关键密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数字化部负责人表示,山东电力依托电力系统“精准计量、实时监测、全覆盖”的天然优势,将水利部门的供水调控需求与电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深度融合。“其原理在于,供水设施只要运行就离不开电,通过构建用水(电)量比对分析、建立‘一户一码’索引,实现用水状态的精准研判、设施运行的实时监测和服务资源的协同联动等,最终实现1+1>2的治理效能。”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济宁的试点中得到体现。
数据“开口”,用户画像让管理更精准。在鱼台县鱼城镇,水务工作人员展示着数据分析平台:“过去排查空置房需挨家敲门,现在通过用电量监测自动识别一年内月均低于10度的潜在空置户。”这得益于山东电力构建的“一户一码”水电索引数据库。通过融合水电档案,系统建立用电-用水特征模型,精准识别长期低电量、零水量的“休眠户”,据此精准研判空置房情况,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变革,为水利部门优化管网布局、避免无效投资提供决策支撑,推动水资源管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仅济宁地区就已通过系统精准筛查出1393户长期空置房屋,节省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投资近30%。
电流“溯源”,设施运维让安全更可感。针对农村供水设施分散、消毒设备运维难度大的问题,山东电力创新推出用电行为分析技术。在规模化水厂,通过加装用电量监控设施实现消毒设备实时监控;在邹城等偏远地区的单村供水工程,将电流化作“听诊器”,通过分析水泵日用电量波动规律捕捉异常信号。一旦数据异常,系统即刻推送告警信息,从异常告警到现场处置,较传统巡查效率显著提升,为水质安全筑牢“生命线”。

算力“循迹”,区域监测让盲区无所遁形。去年汛期,鱼台县水务局收到系统推送的预警:某区域水电数据出现异常偏离。经核查,一处隐蔽地下管网暗漏正在加剧。“传统人工巡检往往要等到渗水漫出或有人报修才能发现,现在系统实时锁定目标。”工程师指着水电比例模型解释。地下自来水管网“看不见”的漏损,是供水企业的“运营黑洞”,山东电力通过AI算法构建区域异常分析模型,能够快速诊断“有电无水”、“水电失衡”等异常模式,自动定位疑似漏损管段,推送至水利运维人员,管网漏损定位效率提升数倍。算力加持下的“数字探针”,正让供水管理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狙击”。
服务“联动”,民生关怀让乡村更有温度。“以电鉴水”的价值不止于管理增效,在数据驱动的硬核技术之外,“水电一家亲”的服务模式更显温情。山东电力充分发挥乡镇“彩虹驿站”阵地优势,与水利部门联合打造“水电一家亲”服务驿站,提供充电、饮水、业务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同时组建由电力网格员、水利管护员组成的“水电联动彩虹服务队”,聚焦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免费检修水电设施并建立帮扶档案。目前,鱼台县“水电一家亲”服务驿站已累计为周边村民提供水电业务办理、应急充电、上门检修等服务超1000人次,让数字技术充满民生温度。

“山东在全国首创的‘以电鉴水’模式,是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创新实践。”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胡孟评价,该模式既发挥了电力数据实时、精准、全覆盖的优势,又解决了量大面广农村供水工程、管网和用户管理的监管难问题,为推进农村供水数智化转型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根据专项行动方案,山东电力将携手山东水利厅分阶段推进“以电鉴水”模式全省覆盖。2026年6月底前完成12个试点县(市、区)试点的水电档案匹配入库,构建核心分析模型,并初步建立联动服务体系;2027年实现全省推广与常态化运行,并形成“以电鉴水”的行业技术规范。“以电鉴水”在济宁试点的成功实施,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场治理体系的重构,将为更多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当电流与水流在数据空间交融奔涌,汩汩流动的数字活水,必将浇灌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的数字乡村新生态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