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转向:老房升值的底层逻辑
中央力挺老房子绝非临时救市,而是城市发展阶段转型的必然选择。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7%,9.4 亿人生活在城镇,大规模新建住房时代基本结束,“存量提质” 成为城市发展核心任务。老房子虽存在户型陈旧、配套落后等问题,但大多占据城市核心地段,教育、医疗、交通资源成熟,通过政策赋能激活其潜在价值,既符合 “住有宜居” 的民生需求,又能避免大拆大建的资源浪费。
更关键的是,中央投入巨额资金为老房改造保驾护航。2024 年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超 4250 亿元,支持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等项目;2025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将于 6 月底前下达投资计划,扩围支持城市危旧住房、老旧街区转型提质等工程。同时,财政部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专项支持,金融监管总局正研究出台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形成 “财政补贴 + 金融支持 + 市场参与” 的资金保障体系,让老房价值短板被快速补齐,升值基础愈发牢固。
二、三大政策红包:老房增值的核心引擎
中央推出的 “改造升级、功能重塑、合法盘活” 组合拳,为不同类型老房量身定制了增值路径,构成三大政策红包,直接点燃 4800 万户业主的期待:

红包一:老旧小区改造,低成本实现价值跃升
政策明确将老化管线更换、外墙保温、屋面维修等基础改造纳入财政补贴,地方补贴比例达 80%-90%,业主几乎 “零负担享红利”。北京东城区某 60㎡老房,业主仅自掏 800 元参与基础改造,改造后租金每月上涨 300 元;上海静安区老旧小区完成管网升级后,二手房挂牌价上涨 12%。加装电梯成为高层老房的 “增值关键”,2025 年新规明确 2/3 以上业主同意即可申请,一线城市每部电梯补贴 20 万 - 30 万元,加装后四楼以上房源转手价提升 10%-15%,成交周期缩短 40%。厦门市更创新推出自主更新改造政策,允许老房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不超过原面积 20% 的建筑面积,其中 10% 可用于住宅按套扩面,进一步放大增值空间。
红包二:危房原拆原建,9 个月实现翻倍升值
针对年久失修的 C、D 级危房,中央鼓励 “原拆原建” 模式,政府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国企代办手续,9 个月即可完成从 “危房” 到 “精装新房” 的蜕变。广州花都区集群街 2 号危房改造案例极具代表性,该建筑始建于 1976 年,改造前价值 80 万元,重建后变身带电梯的精装修住宅,市场价值飙升至 210 万元,增值超 160%。政策明确业主仅需承担成本价建设费用,无需支付土地出让金,厦门等地还允许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人防等配套设施,大幅降低改造门槛的同时提升实用价值。

红包三:功能配套升级,居住价值全面提升
城市层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配建养老驿站、托育点、停车充电设施等 “一老一小” 公共服务配套;农村层面则允许合法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广州荔湾区某老小区引入生鲜店、助餐点后,二手房价格较周边未升级小区高出 8%-10%;浙江莫干山周边农村老房改造为民宿后,旺季房价达 1000 元 / 晚,业主年分红超 10 万元。同时,中央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升级改造,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让老房的居住安全性和舒适度直追新房。
三、价值对决:2025 年老房为何能逆袭新房?
2025 年房地产市场呈现 “新房遇冷、老房走俏” 的鲜明分化:1-10 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6.8%,而二手房交易网签面积同比增长 4.7%,上海、深圳等十几个城市二手房成交增速超 10%。老房的升值潜力全面超越部分新房,核心源于三大优势的叠加:
其一,地段稀缺性不可复制
老房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学校、医院、商圈等配套资源成熟,而新房受土地供应限制,多分布在城市外围,配套完善尚需 3-5 年时间。在 “老城不能再拆” 的政策导向下,核心区老房的土地稀缺性进一步凸显,改造后价值跃迁效应明显。北京二环内 “老破小” 改造后,凭借 10 分钟通勤圈、三甲医院加持等优势,价格较四环外新房高出 20%-30%;杭州西湖边 90 年代老房,因稀缺景观资源,单价甚至超过周边新建住宅。
其二,改造成本远低于新房购置
一线城市核心区新房单价普遍超 10 万元 /㎡,而同等地段老房改造后单价仅 6 万 - 8 万元 /㎡,价格优势显著。北京购房者张隽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以 508 万元买下二环内 70㎡“老破小”,而相邻小区新房单价超 12 万元 /㎡,且老房公摊面积更小(一梯两户)、居住密度更低,改造后居住体验直追新房。对于预算有限的刚需群体和养老群体而言,改造后的老房成为 “高性价比” 首选。
其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形成确定性
住建部已在全国 29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完成 300 多万栋住宅排查,为精准改造提供依据。这种 “先体检、后改造” 的模式,确保老房价值稳步提升,政策支持的确定性显著降低投资风险。而新房市场受供需变化、房企资金链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风险更大,部分远郊新房因配套滞后,面临 “交付即贬值” 的困境。
四、投资指南:把握红利的同时规避风险
并非所有老房都能同等受益于政策红利,投资者和业主需精准筛选标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
值得重点关注的三类优质老房
一是已纳入改造计划但尚未改造的核心区老房,这类房源价格仍处低位,改造后增值空间最大,北京东城区某小区改造后半年内增值 100 万元,投资回报率超 15%;二是房龄 30 年以上、体检结论 “不通过” 的重点改造对象,政策支持力度大,原拆原建、增容扩面等政策红利更易落地;三是靠近景区、主干道或产业园区的农村闲置房,盘活难度低、收益稳定,适合长期持有。
需要警惕的两类风险房源
一是三四线城市非核心区域老房,因人口外流、配套薄弱,改造仅能实现保值,难以获得显著增值;二是未纳入改造计划、且无区位优势的老房,尤其是无独立产权、建筑结构存在硬伤的房源,其居住短板难以通过自主改造改善,价值提升有限。此外,购买老房需重点核查产权清晰度、业主协商难度等,避免因改造意见不一导致项目停滞。
结语:政策赋能下的老房价值重构
2025 年中央城市更新政策的持续深化,正在打破 “买新不买旧” 的传统认知,4800 万户老房业主成为直接受益者。老房子凭借政策红利、地段优势和成本优势,正在从 “贬值资产” 转变为 “增值标的”,其升值潜力在核心区域已全面超越部分新房。对于业主而言,积极参与改造、把握配套升级机遇,就能分享政策红利;对于投资者来说,精准筛选纳入改造计划的核心区老房,就能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占据先机。
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持续推进,“老房改造” 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主线,老房与新房的价值对决还将持续升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 “存量提质” 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占据核心资源、历经政策赋能的老房子,必将在 2025 年的房地产市场中续写 “逆袭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