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水网重要结点工程。(肖艺九 摄)

清江峡谷的寒风中,姚家平水利枢纽建设紧张有序。

引江济汉工程让长江与汉江顺利“牵手”。

国内规模最大的矩形断面预制渡槽——鄂北工程孟楼渡槽。 (柯皓 摄)

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荆江大堤不仅抵御洪水,更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胡锦桥 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构,促进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加快推进新时代治水兴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省水利系统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为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保障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一、对标对表,深刻领会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是时代要求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治水兴水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思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水网建设。2024年11月4—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首次提出“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强调要兴水利、除水患、提水质,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水网建设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大禹治水体现了我们先祖为治水所做的艰苦卓绝努力,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都以其历史之悠久、工程之浩大、效益之显著而闻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不懈兴水利、除水害,集中力量办大事,建成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实施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水资源跨流域调配重大行动,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水网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的基本功能,更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必须从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切实增强推进水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快推进安全韧性水网建设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基础支撑。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极端气象和突发水事件增多,叠加城市群快速发展,高度城镇化改变了降雨径流、汇流路径和方式,“雨岛效应”凸显、极端暴雨事件增多,洪涝灾害频发。一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提升、人员财富聚集,各类隐患风险和次生影响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灾害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对湖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的基本省情,亟需通过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优质水资源供给能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水网工程智慧化水平,筑牢水安全屏障,以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湖北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相统一。
(三)加快推进安全韧性水网建设是把握治水兴水要求的具体实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效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中将水网建设作为提升水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按照“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水网建设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水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水网智慧化水平,切实把水网工程“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
二、砥砺奋进,加快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建设助力“十四五”圆满收官
湖北因湖得名,因水而兴,因江而盛,是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一年来,全省水利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着眼水情这个湖北最大的省情实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不断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下更大功夫推进“荆楚安澜”现代韧性水网建设,基本建成了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网络体系,全省安全水网主骨架基本搭建。
防洪保安体系更加牢固。通过持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扎实推进长江、汉江、清江等重要江河防洪布局优化,全省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在长江流域,重点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整治、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长江干流堤防达标率达到85%以上。同时,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累计治理河长超过5000公里。创新建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工作机制,建成覆盖全省的水雨情监测站网。通过预泄、拦蓄、分洪等综合调度措施,成功防御了多次重大汛情,保障了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配置持续优化。面对去年出梅后的跨季连旱,创新实施科学蓄水、统筹调水、精准供水、应急保水、人工降水、宣传节水“六水并用”抗旱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在鄂北地区,加快推进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长期困扰这一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2025年湖北夏粮实现“六连增”,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充分彰显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效。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省建成城市(县城)自来水厂169家,供水普及率达到9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省1061公里长江干线全面实行禁捕管理。通过持续努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大力推进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一批水生态修复项目,重点湖泊水质稳步提升。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全省主要河流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4.5%,较五年前提升12.3个百分点。
水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以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产,水利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建成智慧江汉平台一期、河湖长制、荆楚水库等管理平台;4个部级和9个省级数字孪生建设试点全面落地,为水旱灾害防御调度管理赋能。首部水利工程管理综合性法规《湖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于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面启动全省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全省水权交易单数和水量在长江流域17个省市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名。1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其中5项一等奖;培育创建8个水利创新团队、30个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工作室,组建湖北省节水产业联盟。
“十四五”期间,全省共落实水利投资超3100亿元,是“十三五”的1.7倍,水网覆盖度从55%提高到73%,全省1005座病险水库全部脱险,3级以上堤防达标率84%,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797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1.6亿公斤,新增引调蓄能力109.6亿立方米。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提升新增受益人口1027万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连续三年获评“国考”优秀等次。
三、开拓进取,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实践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为总目标,聚焦“补短、联网、提能、安全、生态”,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水网建设,实施“强网提能、联网增效、补网固基、融合发展、绿色生态、智能创新”六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不断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一是聚焦“安全”要求,实施强网提能工程。加快推进长江干流堤防提标升级,实施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重点推进引江补汉及沿线补水工程,增强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到2030年,省级水网工程覆盖度达到90%,重要江河堤防达标率显著提升,形成更加稳固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紧扣“联网”目标,实施联网增效工程。构建省级水网“纲、目、结”体系,推进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完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加快建设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引隆补水等重大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以水网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江河湖库连通工程,促进河湖生态复苏。
三是围绕“补短”任务,实施补网固基工程。着力补齐市县水网短板,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善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到203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基层水网保障能力。
四是突出“提能”导向,实施融合发展工程。推进“水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水经济。加强水网与现代农业、交通航运、能源布局、文旅产业协同,建设一批水美乡村、水利风景区。推动跨省水网互联互通,促进流域协同治理,实现水网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是彰显“生态”底色,实施绿色生态工程。聚焦美丽湖北建设等重大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湖泊功能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以及洪湖等重点流域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承载功能。
六是强化“科技”赋能,实施智能创新工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打造智慧水利平台,到2030年,基本建成智慧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网智能化管理水平。以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水利“三资”管理改革,加强水网调度研究,开展水网韧性指标体系、长江和汉江河床下切所引起的江湖关系变化等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激活水网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