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湘水润乡野 清泉暖民心——湖南绘就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6  来源:中国水事  浏览次数:12

金秋十月,车轮驶过三湘大地城乡纵横路,从湘江之畔到武陵山区,从规模化水厂到单村供水工程,记者随着“水润三湘·惠泽民生”湖南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采访团的足迹,实地探访湖南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汩汩清泉从水源地流向农家灶台,从水龙头淌出幸福滋味,记者真切感触到湖南推动农村供水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蝶变,更见证了这项民生工程背后,全省上下以“规模化筑基、智慧化赋能、精细化管护、民生化攻坚”铺就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坚实足迹。
规模筑基+全域覆盖 筑牢供水保障硬支撑
走进长沙县金井水厂,机器的嗡鸣声中,高速气浮池里无数气泡正向上翻涌,将水中悬浮物、藻类等杂质“托举”至水面。V形滤池内,1.2米厚的石英砂如同细密筛网,滤去细微杂质。“我们增加‘臭氧+活性炭过滤’环节,5道工艺层层把关,确保水质万无一失。”长沙县洁源水业副总经理陈登怡介绍,目前,金井水厂供水水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
像金井水厂这样达“千吨万人”标准的水厂,长沙县共有4个,构建起2800公里主支供水管网和1400公里入户管网,打通了覆盖全县的“水网大动脉”,让34万农村居民实现规模化供水覆盖。
而长沙县春华镇春华供水服务中心打造的“30分钟供水服务圈”,更让便民服务落地见效。“以前缴水费要去隔壁乡镇,来回一趟要花2个多小时。现在手机上就能缴费,我们农村用水和城里一样方便了。”60多岁的春华镇金鼎山社区合心组村民宋群英的体验,正是长沙县供水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生动写照。
村民宋群英在春华供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下办理线上业务 燕乃一 摄
“现在龙头一开就有清水,洗衣机都敢天天用了!”郴州市嘉禾县坦坪镇下马塘自然村村民李兰秀笑着说,稳定的供水让她和70余名村民陆续从城镇搬回村里。
近年来,嘉禾县累计投入8.58亿元铺就城乡供水网,通过“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打破城乡壁垒,以“专业化管理、信息化调度、智能化服务”赋能城乡供水,更用“拨、凑、贷、捐、引”五字真言破解资金难题。如今,嘉禾县行政村供水覆盖率、水质达标率均达100%,还突破“农村供水必亏本”的惯性认知,年盈利200余万元,成为山区丘陵地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样板。
智慧赋能+精细管理 升级农村供水新效能
在长沙县金井水厂中控室内智慧化信息平台的大屏幕上,水源水位、管网压力、水质数据等信息正实时跳动。“这条生产线上清晰地显示了‘水怎么样、往哪儿走、水怎么用、收多少费’,让全链条供水体系一目了然。”长沙县水业控股集团董事长肖峻介绍,“金井水厂日供水量达5万吨,通过这张‘智慧水网’,能精准调度北部8个乡镇的每一户。”
岳阳市平江县境内八成以上是丘陵山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山区村民用水靠“肩挑手扛”。如今,自来水流入全县91.1%的村民家里,智慧水务平台更是“飞跃”群山,实现了“一屏”管理全县供水。
“以前翻山越岭在外巡检,现在坐在电脑前面就可以掌握全县供水情况。”平江县润恒自来水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胡业业说道。得益于平江县“智慧水务”信息平台,传统的供水管理模式实现全方位升级。从“人工巡检”到“系统管控”,平台每1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数据延迟控制在30秒内,人工巡检量大大减少。
平江县“智慧水务”信息平台 燕乃一 摄
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平江县全域供水全景,水源地、水厂、区域管网的水位、水压、余氯、浊度、pH值等情况,在平台上一一呈现。“水压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出现明显变化,系统就会发出预警。”胡业业介绍,今年8月,位于平江县南部的尧塘水库输水主管水压突然变小,系统分析提示有爆管情况出现。胡业业立即通过平台调度沿线配水站水量,2小时内将长寿水厂的水调至城区,确保了老城区的用水。如今,在这个智慧平台加持下,平江县供水管网漏损率大幅下降,年节水量超100万吨、节电15%以上。
精细管护+精准施策 补齐小型工程短板
“以前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去外村借水,现在再也不用了。”浏阳市高坪镇船仓村党总支部书记巫绍和感叹道。船仓村的转变,源于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提质改造。在海拔近200米高的山上,一个崭新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正在运转,每天600吨清水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该村596户人家。
浏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山区地形特点,浏阳市摒弃“一刀切”模式,采取“分区分类施策”原则,制定“水源提质+工艺升级+管网延伸”改造方案,精准落实省级“两手发力筹措资金”的政策要求,统筹中央移民后扶产业资金与地方自筹资金,因地制宜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船仓村通过“日检+周测+季审+抽检”四级监测,搭配“片组邻”三长制快速响应机制,今年已及时处置17起用水问题。目前,浏阳市79处小型供水工程已解决近10万山区群众用水问题。
民生为本+长效运行 破解民生难题
“马鞍之水天上来”的自嘲,如今已成为慈利县马鞍村的历史。这个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的村庄,曾因地势陡峭、取水扬程高,村民祖祖辈辈只能“望河兴叹”,依赖雨水和浅井水度日。
“澧水河从马鞍村穿境而过,但它的海拔只有100米,要把水提到585米高程的村子里,对技术要求较高、资金需求量也很大。”慈利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寇伟说道。2023年,通过“政府补、群众筹、社会捐”的多元化筹资模式,马鞍村投入235.27万元,分三期建成供水工程,实现了“自来水进灶台”,让1108名村民彻底告别了“靠天饮水”的历史。
“我们村的提水工程难度特别大,2023年我跑坏了4条轮胎。”说起施工过程的艰辛,村支部书记田伟仍历历在目。马鞍村集体控股的供水公司实行“自建自筹自管”模式,保证了供水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智能操控的提水系统和物联智能水表,实现了远程监控和费控管理。全体村民共建共管,发现漏损及时上报,让这项民生工程持久守护着马鞍村百姓。
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马鞍村 吴伟 摄
“十四五”以来,湖南省大力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跨越,统筹国省资金22.89亿元,引导市县筹措191亿元,实施2325处项目,惠及2034万人。推动制度先行与数字赋能同频,8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县域统管,全省水质达标率持续提升,嘉禾、长沙、平江等县市区率先建成县域供水智慧管理平台。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5.3%,较“十三五”末分别提升7.7%、16.5%。
同时,今年以来,湖南省开展农村饮水保障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聚焦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问题集中的重点区域、农村供水的薄弱环节,靶向突破、集中攻坚、上下贯通、“查、改、治”一体推进,已解决问题3975个,同步解决77.79万人季节性缺水难题,更新改造老旧管网3.96万公里。
水润万物,泽被民生。近年来,湖南以多维度、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破解了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农村供水难题,让清澈的自来水不仅流进农家院落,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