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中国环境科研院副院长郑丙辉: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面临三大困境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19

“相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风险防范形势,我国 水环境风险的监控预警能力仍然薄弱、监控预警 机制尚未建立。”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 长郑丙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 1993 年以来,我国已发生近 3 万起突发环境事 件,其中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1000 多起,其中约 53%是水污染事故。
 富春江发生四氯乙烷污染、汉江武汉段水 质发生氨氮超标、兰州自来水发生苯污染、杭 州自来水出现异味……突发性水污染让饮水 安全频频亮起红灯。
 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迫在眉睫。4 月中旬,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一 阶段主题成果评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 透露,我国正在构建流域突发性水环境风险评 估预警技术体系,预计于 2015 年全部建成并 向全国推广。
郑丙辉介绍,去年 10 月,他与其研究团队完 成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监控 预警主题“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 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这一项目通过挖掘现有流 域水环境信息资源,建立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 评估、预警和应急控制技术方法,建设了三峡库 区、太湖和辽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示范 工程,目前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已经构建了“风险源识别 评估—环境风险监控—环境风险快速模拟—污染 事故应急评估—特征污染物应急控制”完整的水 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体系;构建了三峡库区、 辽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平台。 “技术体系构建和预警平台建设主要是为了 解决流域水环境监测、水环境风险管理和决策的 科学化与信息化问题。”郑丙辉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郑丙辉表示,目前, 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还面临着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三方 面的困难。
 “地方缺乏高素质水平的体系管理人员是体 系推广中的最大难题。”郑丙辉说,随着系统不断 更新、完善,系统的有效利用不仅需要技术后台的 支撑,更需要人才前台的支持。
 同时,各个地区监控预警技术水平的参差不 齐也为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的推广带来挑战。 “上海、重庆、江苏等地区环境信息化技术水平较 高,正在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在 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平台中,水专项技术成 果已经在生态监测、生态评估、藻类水华预警方面 发挥作用。但在技术水平不高的地方,即使体系建 立起来,后期也难用起来。”郑丙辉说。
 与此同时,郑丙辉认为,我国水环境的行政区 管理模式,也为技术体系的推广带来阻力。
“水环境管理应该以流域为管理单元。我国现 在主要还是实行行政区管理办法,缺乏有效的流 域水环境模式。”郑丙辉说,条、块分割使流域水环 境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不同行政区间的管理, 同一行政区甚至每个市里都有水利部门和环保部 门分别管理水量和水质。
“我们现在只具有了共享的技术,却没有共享 的体制。怎么从体制上突破限制,是我们科研人员 难以解决的问题。”郑丙辉说。
 在他看来,要建立统一的、以流域为管理单元 的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平台,最关键的是要 实现数据共享。“只有来自水利部门的水文数据每 天都更新,来自环保部门的各种风险源、水质信息 不断更新,这样的技术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