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永顺县颗砂乡的山坳间薄雾未散,水管员汪义博已挎着工具包踏上巡管路。“保证全村人用水安全,这就是我的工作。”汪义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湖南农村供水管护体系的基层坚守。
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是山区百姓饮水之“源”。湖南省山区农村小型供水工程规模小、数量多,不同程度上存在管护资金不足、专业管护人员不够和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永顺县采取“一村一管”制度,成为湖南守护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的样板。

(水管员汪义博正在使用水厂净水设施排污。)
选准人:脱贫户当“水管员”,管护就业双促进
永顺县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受山区复杂的气候条件影响,管道破损、水表故障、冬季冻管等“跑冒滴漏”问题,一度是永顺县农村供水面临的大难题。
2018年,永顺县出台了《永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办法》,把建立农村供水维修维护水管员队伍和提升水管员专业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彻底疏通农村供水工程“毛细血管”。
“以前就靠种地谋生,现在当上水管员,一年能拿7000多元工资,还买了保险。” 汪义博曾是颗砂乡的贫困户,2019年通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推荐、考核,成为村里的专职水管员。
为解决农村供水管护“缺人干”、脱贫户难就业的问题,永顺县在脱贫户中精选人员,建立“一村一管”管护队伍。“我们选水管员,不仅看责任心,更想通过这份工作,让脱贫户有持续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永顺县水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世朋介绍。
如今,286名和汪义博一样的农村供水管护员扎根在永顺乡村,成为畅通农村供水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颗砂乡颗砂村水厂净水设备主机)
稳好队:有保障、强技能,水管员“愿干能干放心干”
“以前只会修简单的水管,现在水厂的净化设备、消毒流程我都懂,遇到爆管、冻管,能快速抢修。” 汪义博自信地说。
永顺县通过常态化培训,让水管员从“门外汉”变成技术工。县水利局定期组织全县23个乡镇的水利业务人员及水管员开展培训,持续学习政策法规,重点练习管网管件维修更换、水表故障处理、水质净化消毒、突发供水事件应对等。
“有了基础保障,水管员‘愿干能干放心干’。”杨世朋说,自2019年起,永顺县积极筹集资金,将农村供水水管员工资纳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范畴,为水管员队伍提供待遇保障。

(颗砂乡颗砂村水厂设备气动阀门控制系统)
见实效:村民用水不愁,小队伍撑起民生大保障
“现在打个电话,汪师傅很快就到,修得又快又好。”颗砂乡村民李万清说,以前用水最怕两件事:一是冬天水管冻住,得挑着桶到处找水;二是水管破了没人及时修。
如今的永顺县,不管偏远山村还是平原村寨,村民用水遇到问题,只要打一个电话,水管员就能及时上门服务。
在“建管并重”机制的保驾护航下,永顺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6年70.14%提升到2024年的92.44%。村委会通过水费盈余反哺工程管护,形成“以水养水”的良性机制。
“水管员队伍虽小,却撑起了农村供水的民生保障网。” 杨世朋表示,永顺县将继续完善水管员队伍管理机制,提升管护服务水平,让每一户农村群众都能用上“放心水、舒心水”,让供水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始终畅通。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着力推进农村小型供水工程管护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与稳定。近年来,湖南省全面推进小型供水工程管护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