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活动紧扣青春爱国奋斗主题,结合新时代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伟大实践,通过主题演讲、情景演绎、音乐舞蹈、互动分享等多种形式,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演员侯勇艺术化演绎老校长严恺水利报国故事,展现河海人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活动主办方供图)
穿越时空的历史记忆总是震撼人心。上世纪30年代,在欧洲留学的青年严恺毅然回到全民族抗战的祖国,投身水利事业一干就是60多年,这位河海大学的老校长,跑遍了祖国的江河湖海;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13岁的张买江继承父亲遗志,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建设者;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张建云和钮新强先后从河海大学毕业,在治水兴水中实现理想抱负,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这两座丰碑上,分别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张建云、钮新强、张金良、徐建荣、林毅峰等河海大学知名校友亲临活动现场,分享参与重大水利建设的奋斗感悟。(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青春都开出绚丽的花。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在一代代水利人的接续奋斗中,我国水利面貌发生历史巨变,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利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演员林永健和修渠人及其后代沉浸式再现当年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张买江(右三)身旁,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右二)在和学子交流。(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从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手提肩扛,到这些年来建设“国之重器”时的重型装备,再到今天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中的智慧化管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则是不可替代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无论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是“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大学校训,都如同奔腾不息的水流,历久弥新,激励着后人逐梦前行。
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今天的中国青年,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人生赛道有无限可能。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拼搏的人生会更有价值,奋斗的青春会更加精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