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给每棵树安上“吸管”,节水灌溉绘就陕西农业新图景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16  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11
 10月的秦岭北麓,陕西宝鸡眉县的猕猴桃园鲜果飘香、绿意盎然。“行走江河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当地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目光所及,每列猕猴桃树下都延伸着一根细细的黑色管道——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孔洞,像给每棵猕猴桃树安了专属“吸管”,精准把水和养分送到根系旁。而这根细细的管道背后,藏着一条具有石头河特色的节水增效之路。
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中铺设的管道。张瑶摄
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是当地高效节水的鲜活载体,由明渠灌、管道灌、喷灌三部分构成,总灌溉面积达1.9万亩。而这座产业园,正是依托石头河水库灌区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作为以石头河水库为核心水源的灌溉核心区,石头河水库灌区的历史可追溯至原梅惠渠灌区,如今已形成规模庞大、设施完善的灌溉体系:设施灌溉面积3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35万亩;干支渠总长191.22公里,衬砌率达100%、完好率98.9%;灌区覆盖眉县、岐山两地11个镇(街)148个村,直接受益人口32.44万,为包括猕猴桃产业园在内的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过去浇地都是大水漫灌,人需要从地这头跑到那头,非常费劲。”当地猕猴桃种植农户李堪良谈到,大水漫灌模式下,如果遇到需要追肥的情况,还得先开沟,把肥料撒进去之后才能漫灌,而且漫灌的水流很容易把肥料都推至地的一头,造成农产品产量不均。
如今,这样的困境已成为历史。石头河水库灌区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喷灌,持续推广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实施骨干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打造青化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等节水项目,真正实现了从“浇地”到“浇作物”的转变。“现在又方便又轻松!人不用进地踩一脚泥,只需要在地头的管道旁一拧就开始灌溉了。肥料还能溶进水里,灌溉时就顺带完成了施肥。”李堪良高兴地说。
“水比肥重要。石头河水库灌区的管道建设和技术支撑这么好,对当地老百姓的种植就可以说是如虎添翼。”眉县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李凯介绍。灌区大规模推广滴灌、微喷灌系统,搭配土壤墒情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按需供水”。还开发灌区灌溉管理系统和手机APP管理平台,简化“用水申请、线下响应、在线缴费”闭环服务,提升了用水透明度与便捷性。农户们通过手机APP,点开就能看地里的墒情数据,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天猜、靠脚跑”。
猕猴桃树藤架上硕果累累。张瑶摄
成本下降与收益提升更让农户尝到甜头。灌区明确用水定额和标准,落实灌溉水权分配到户2.1万户,覆盖率98%以上,全面推行分类计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累计兑现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20余万元,改革后亩均水费较改革前普遍降低21%,农民减负显著。如今,石头河灌区的粮经比由之前的1:9优化至2:8,这意味着10亩地里,2亩种粮食保安全,8亩种猕猴桃增收入,既没丢“粮袋子”,又鼓了“钱袋子”。年均产粮7.88万吨、水果59.33万吨,农业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眉县猕猴桃代表性新优品种。张瑶摄
作为陕西五大灌区之一,石头河水库灌区的实践,正是陕西全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陕西积极推广农业节水增效新模式,在40个县区建成78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不仅像石头河这样的果园推广“水肥一体化”,还形成了小麦玉米喷灌微喷灌、马铃薯膜下滴灌、蔬菜棚面集雨回灌、冬小麦宽幅沟播等一批绿色高效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16万亩。这些举措既让每一寸耕地都能“喝上精准水”,更通过节水技术与粮食安全、特色农业的深度绑定,为北方旱区农业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陕西方案”。
面对未来,石头河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益、提升安全防护与信息化能力,努力将石头河水库灌区建成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而这股“节水动能”也将与全省农业发展同频,持续书写“节水增粮、节水增收”的新答卷。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