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用水权,都是县内17家农饮水厂‘省’下来的。”萧县水利局水政水资源股负责人孙天宇对记者说。该局计划国庆中秋假期后通过全国水权交易平台,把其中200万立方米的用水权转让给县供水公司,以补上该公司即将出现的用水权指标缺口。
9月29日,萧县正式印发《萧县用水权收储实施方案》,建立了规范化的水权收储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破解水资源刚性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成为全省首个推出水权收储方案的县域。
根据方案,萧县水利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县水利局的指导下,对全县闲置、节余用水权实行分类收储。其中,政府投资节水改造节约的水资源使用权、企业减产或未达产形成的空置用水权等情形实行无偿收储,用水户通过技改节约的用水权和社会资本投资实施节水改造工程等措施节约的用水权等则通过收储协议实行有偿收储。收储价格综合考量水资源稀缺程度与节水投入、用水机会成本等因素。
方案印发当天,萧县就正式启动了水权收储工作。孙天宇介绍,随着城市发展加快、人口增多,萧县供水公司预计到本月底用水量将超过取水许可证载明限额,缺口约为200万立方米。为解决这一问题,萧县水利局指导县水利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迅速开展水权收储工作。“我们通过省级平台,对全县闲置或节余的用水权进行收储,盘活了全县水资源存量,促进了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县水利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此次收储的用水权计划以每立方米0.1元的价格转让,所得收益将回流萧县水利事业,形成“节水—收益—再投入”的闭环。
“我县各农饮水厂通过管网改造、节水改造等手段节约下来的用水权,以前大多‘躺’在指标里。”萧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副站长杨乐说,如今有了水权收储政策,用水权能调配、能变现,水厂节水的劲头比以前更足了。
“用水权从‘行政管控’转为‘市场调节’,核心是让水流向更需要的地方。”孙天宇说,市场化激励,引导各经营主体主动开展节水改造,激发全社会节水降耗的内生动力。目前,该县收储的用水权优先分配给重大民生工程或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突出作用的项目,发挥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节后一上班,我们就将谋划更多的水权收储事宜。”孙天宇说。该县将推进水库、灌区剩余水权收储,未来不仅在县内进行水权交易,还将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水权交易。此外,根据省水利厅与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最新政策,萧县还计划把已经收储但暂未配置的用水权打包,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让“水指标”变成“发展金”。
·编后·
萧县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破题,创新水权收储模式,构建“节水—收益—再投入”良性循环,既破解了当下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激活了全社会节水内生动力,为各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记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