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从逐水而居到凿井引泉,从1905年广州成立第一家自来水公司,到如今广州人拧开水龙头,“四源八厂”的好水润泽万家,广州人为了一口甘甜孜孜以求。两个甲子以来,广州自来水敢为人先、缔造出诸多第一,成为广州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实底气。

西村水厂建成初期的老照片

20世纪50年代工人铺设自来水管

21世纪初建设西江引水工程时沉管过江

2019年北部水厂建成,成为广州第一个5G自来水厂。

逐水而居 凿井引泉
甘溪水滋养广州人
苏轼设计宋代“自来水”
广州守着珠江,按理说不缺水,可珠江入海口总有咸潮倒灌,河水变得咸苦,难以饮用,怎么才能喝到好水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古人。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大将任嚣始建番禺城,继任者赵佗扩建城垣。把任嚣、赵佗吸引到今中山四路一带建城的因素有很多,淡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白云山蒲涧流出潺潺泉水,经濂泉飞流直下,因水质甘甜清润始名甘溪。甘溪在今广州小北门处分为东西两支流:西支流经大石街入古西湖(今教育路一带),再流入珠江;东支流沿今仓边路南下出珠江。任嚣、赵佗因地制宜,依托两条流水建番禺城。
这条水生命线,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滋养着广州人。但甘溪水量并不稳定。三国时期,东吴交州刺史陆胤到广州,发现枯水期时,先民还得远去白云山挑水。于是陆胤组织民众在越秀山脚(今东秀湖一带)挖出“甘泉池”,凿渠把蒲涧水引来,每天早上,居民“倾州连汲,以充日用”。甘泉池后来淤塞了,唐开成(836—840)年间,广州刺史卢钧带领百姓整治甘溪,疏凿河床,清淤并加固甘泉池,在堤岸种上木棉、刺桐,修起亭台,甘泉池从此有了新名“菊湖”。春天花开,秋日云影,取水之地,有了诗意,“菊湖云影”亦成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宋代,喝水问题依然困扰着城中百姓。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被贬惠州的苏东坡收到一封来自广州太守王敏仲的告急书信,广州流行瘟疫,王敏仲特地向他讨教有何良策。苏东坡认为瘟疫的发生与水有很大关系。他与罗浮山道长邓守安商量出将白云山南麓蒲涧泉水引入城的水利工程方案。具体做法是:在蒲涧的山岩下置一大石槽储水,用五管大竹驳接相连,将水送到城内各个小石槽,方便居民就近取水。两人还算好了成本:“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王敏仲不负所托,将方案落地。当白云山的清泉顺着竹管流入广州街巷时,广州便有了史上最早的“自来水”。
民国初年,广州拆城墙时,一尊南宋石水笕重见天日,上刻有“城南厢信女傅氏二娘,舍钱造石水笕,祈保平安者。绍定三年(即1230年)七月中元题”等字样。原来,当年的工程经费也来自民间募捐,捐建者可留名石上,傅二娘便是其中之一。“城南厢”是指靠近南面城墙的地区;“石水笕”就是石制的引水管道。该题刻的发现,说明苏东坡提出引水入城方案后130多年的南宋时期,广州已发展到用石水笕引水入城。如今,这尊石水笕静静陈列在广州博物馆,石纹间仿佛还留着广州最早“自来水”流淌的痕迹。

西关水塔老照片

石水笕 广州博物馆馆藏
凿井饮水两千年
留诸多井泉地名
在自来水普及之前,除了汲取河溪流水,凿井引泉也是广州人饮水的主要方式。广州最为古老的井藏身于今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中。自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500多口井,分属秦、汉、晋、宋、明、清及近代等不同时期。其中一口南越国砖井,井深尚存8.8米,至今未涸,其年纪与番禺古城相仿。考古人员认为,这很可能是专供赵佗饮用的水井。
唐时,广州居民少用井水,为了解决百姓用水,唐朝都督刘巨麟让人开挖了四口井,其中一口可能就是今日的流水井。到了宋代,广州城内增凿了许多水井,侬智高围攻广州50余日,但城内依然“井饮不竭”。可见井水已成为广州城的重要饮用水源。
明清以后,广州城内水井增多,几乎遍布全城,居民井汲较为方便。清代是广州挖井最多的时期,清代中叶,广州大街小巷、各坊各里都掘有独立井泉。
直到1954年,原北区(属今越秀区一部分)卫生防疫站,曾对当时区辖内20条行政街做过调查:全区共有水井816个,其中室内外供一家一户汲用者778个;街内供大多数居民汲用者38个。
今天,越秀区内留下诸多与井泉有关的地名,包括莲花井社区(连新路西侧)、双井街(盘福路周边,今有东风西路小学的双井校区)、井泉巷(朝天路西侧)、甜水巷(惠福西路五仙古观西侧)、流水井(西湖路大小马站书院群旁)等,诉说着广州人靠溪、井等生活的历史。
建厂伊始 技术先进
清末建首间自来水厂
西关人最早喝上自来水
清末,一场饮水变革发生了。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建成,日供水2270吨,消息很快传到广东。当时的广州,虽已是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但普及自来水对百姓而言仍是遥不可及的梦。
1903年,上海商人李平喜、王声楷找到两广总督岑春煊,提出创办自来水厂。官府很快作出决策,1905年,官商各出资60万两白银成立“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公司章程上写道,饮水“尤为饮食日用不可少之物,于卫生上关系更为重大。”可见当时人们对饮水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1906年,增埗水厂(今西村水厂)动工兴建,以增埗河为采水点。几经周折,水厂终于在1908年8月建成。600多户人家当月便报装。增埗水厂成为广州第一家自来水厂。《广州市志(卷三)》(1995年版)记载,出厂水经过3条支管供水,一条供应西关逢源路、宝源路、长寿路、光复路、十三行、太平南地区;一条从西华路、第一津、大新路、高第街至永汉南路(现北京南路);一条沿惠爱西路(现中山七路)通向永汉北路(现北京路)。沿途另装设旁支小口径水管。增埗水厂日供水能力3.24万立方米,可服务6000户。增埗水厂堪称当年的技术领先典型,所用的供水管道、抽水机等设备,都是进口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1908年,同步建成的西关水塔,造价9.5万两白银。这座水塔身高6.71米,可储存约782立方米水,距地面约42.1米的水塔位于西关长寿大街,巍峨壮观,堪称西关的地标性建筑物,直到1976年才拆除。
修建增埗水厂的工程师中,除了有美国、德国的工程师,还有一位广州工程师的身影,就是来自广州的关国栋。关国栋幼时入读广州同文馆,因成绩优异,被官派到英国留学,入牛津大学攻读工程技术专业。修建增埗水厂的4位主要工程师中,他是唯一的本土人士。
自来水那时是“奢侈品”
那个时期的自来水,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当时珠江沿岸居民喝河水,城内居民打井水,甚至城内有专门的“挑水工”,一担水卖1—2个“仙”就行,且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而安装自来水除了高昂的管线安装费用,每月最低的水费也相当于山泉水的几十倍价格,足够买七八十斤大米。因此,一开始,广州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自来水。报装用户远没达到预期。自来水公司年年亏损,到1914年亏了17.6万两白银,连股息都发不出。这种风雨飘摇的情况,到20世纪20年代末方迎来改变。
1928年后,位于杨箕村北的东山水厂与东山水塔先后落成,东山有了自来水;1929年秋,增埗水厂又扩建给水工程,日供水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同年,越秀山上开始建造一座24万加仑的水塔(能装水1090多吨),1932年开始向市民供水。今日走进越秀公园,远远就能见到这座球形水塔。水塔外形独特,呈不规则圆形,总高达14.6米、内径12米,从下仰望,宛如巨型氢气球,退役二十余年来,一直默默诉说着广州饮水史的变迁。到1936年,广州的自来水用户已增至4万多户。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自来水发展再次受阻。至广州解放前夕,全市只有两家水厂:一是增埗水厂,一是沙面居民集资兴建的自用水厂——沙面水厂。广州自来水供水面积仅18平方公里左右,全年供水3700多万吨,售水不足1300万吨,漏耗率高达66%。即便是住在西村水厂旁的自来水公司职工,都没能用上自来水。

越秀山水塔保留至今
焕发新生 敢为人先
从跨江送水到水厂遍地
以水养水迎改革春风
1950年4月,长堤五仙直街对开码头,一条直径150厘米、长700多米的水管缓缓沉入珠江,直通河南同庆路口,河南(今海珠区)第一次有了自来水。河南居民送了一面“饮水思源”的锦旗给政府。这四个字,道尽了人们对“自来水”的相思之苦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海珠区通自来水的背后,与广州解放后广州自来水事业“重获生机”有关。当时,广州自来水人迸发出豪迈的干劲,维护管网,增加供水,企业很快扭亏为盈。
从“河南”通自来水开始,广州的水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20世纪50年代,白鹤洞水厂建成,终结芳村“喝涌水、井水”的历史;员村水厂的扩建让员村、石牌居民告别“河涌水”。
在20世纪60年代,黄埔水厂、河南水厂、车陂水厂、江村水厂、石溪水厂先后投产,广州城东西南北水厂遍地开花。其中的黄埔水厂不仅满足区内生产和生活用水,也给黄埔港国内外轮船供水;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塘水厂通水,旋即成为东部的供水主力。这些水厂犹如一颗颗“卫星”,拱卫并支撑着广州蝶变。
1980年,广州全年售水量达4.3亿吨,是1949年的32倍。
1981年4月23日,《广州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搞活经济的一个好做法——水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先实行自收自支》,短短400余字,报道了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在全国率先实行“以水养水”的做法。自来水公司除应缴税款外,利润不上缴,留作企业扩大再生产。这一做法,可谓开全国供水行业风气之先。
实践证明,“以水养水”极大地释放出企业的活力。1981年至1985年的五年间,广州自来水用于基建的资金高达1亿元,这是水厂建成以来投资最多、建设步伐最快的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再度出现供水紧张,广州自来水继续发力。广州先后改造或新建江村、石溪、石门、新塘、西村、西洲等水厂。广州城区的供水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缓解了沙河、芳村、赤岗等当时三大缺水区的问题。到1999年,广州的“水荒”问题基本解决。
1999年,广州又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水西调”工程。与此前水厂就地取水不同。这一年开始,广州在市区以东60多公里的增城新塘镇建起刘屋洲取水泵站,取水能力达每日130万立方米;同时,沿途新建有丰乐加压站、广园加压站,将日产100万立方米的优质水调送广州市区。这一长途跋涉的“东水西调”工程,为后来广州市民实现从喝上“放心水”到“优质水”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1997年用户代表参观供水热线办公室
南洲水比肩世界一流
三江取水保障用水安全

西村水厂移动罩滤池
“南洲水厂出厂水可直接喝,达到国际最高标准。”这是21世纪初,广州供水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南洲水厂是广州人喝水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21世纪初,广州市的常住人口跃升至千万级别,广州的用水需求进一步飙升。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决定首次跨市调水建厂。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发展所需,这里面还有长期监测的数据支撑,更有长远规划的智慧指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会监测若干个水源地的水质,包括珠江后航道丫髻沙大桥一带以及北江顺德水道等地。对比发现,北江顺德水道,其水质达到Ⅰ~Ⅱ类标准,且这一水源取水点远离珠江口,可免咸潮袭击之苦。最终,南洲水厂取水点定位于顺德。
很快,上万人的施工队伍齐聚广州至佛山间数十公里沿线,24小时三班作业奋战,硬是把通常需四年建成的南洲水厂,在一年多内建成了。跨市的输水管道途经顺德,进入番禺,最后来到海珠区南洲路一带,源源不断送来北江水。
相比此前,北江水在南洲水厂加工时多了3道新工艺:原水进厂时先用臭氧预处理、常规过滤后再进行后臭氧处理以及生物活性炭过滤。如此生产的自来水水质达到世界一流,让百万市民喝上了优质水。
有了南洲水厂的成功实践,2006年开始,广州筹备给新塘、西洲两家水厂动一台大“手术”——建设生物预处理新型深度处理工艺系统。其中,新塘水厂的生物预处理系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这个系统能降低原水中的氨氮、耗氧量等指标,让东部市民在广州亚运会前夕喝上更甘甜的好水。
接着,广州人又将目光投向了水源丰沛、水质优质的西江水。2007年,广州斥资约90亿元,正式实施西江引水工程。这一工程是广州建设规模最为宏大的引水工程。其取水点在佛山三水思贤滘下陈村,西江水经过36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穿越诸多铁路、公路、主航道、大小河涌等才能来到广州。工程人员浇筑出广州当代最长的“地下人工河”:2条直径为3.6米、单管长46.5公里的原水主干管,以及共计23.8公里的原水支管。
2010年国庆节前,西江引水工程正式完工,西江水走进西村、石门、江村水厂,替换了珠江西航道的水源,广州告别了“守着珠江没水喝”的窘境,600万市民一夜之间喝上了“优质水”。至此,在广州亚运会前夕,广州中心城区的市民喝上更优质的自来水,这一年,永载史册。
西江引水工程通水后,中心城区供水形成东有东江,南有北江,西北有西江的三大优质水源格局,大大提高供水安全性。在中国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中,像广州这样多方取水以保障城市用水安全的城市,尚没有第二个。
求新求变 智慧供水
四源八厂保广州供水无忧
北部水厂引领新处理工艺
伴随着城市的迭代升级,2010年以来,广州自来水人求新求变,助力城市供水保障格局不断优化,城区构筑起东江、北江、西江、流溪河“四源共济、八厂互补”优质水源新格局,供水安全系数在全国乃至全球主要城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八厂”分别是西村水厂、石门水厂、江村水厂、新塘水厂、西洲水厂、南洲水厂、北部水厂、穗云水厂,共同护佑着广州的发展梦想。
其中,新建成的北部水厂具有标杆性意义,惠及约150万人。太和镇白山、穗丰、兴丰等村2019年前一直未通市政自来水,位于太和镇的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曾是长期缺水的一个点。2019年前,学校用水一直依赖地下水和帽峰山的山水,一旦雨水偏少就缺水,学生得错峰用水,一旦暴雨,水体又偏黄、有杂质。
2019年起,北部水厂把源源好水输送至白云区北部片区,供水范围包括钟落潭镇的陈洞村、茅岗村、华坑村、沙田村、沙田居委和太和镇的穗丰村、兴丰村、白山村等,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的师生们终于喝上了优质的自来水。
北部水厂的意义不单如此。其更有科技加持,这里是广州第一个5G自来水厂,通过“天上有云(智慧供水云)、地上有格(供水网格管理)、中间有网(互联网+供水服务)”,实现5G安防、5G巡检、智能化管理,保证用水安全。而其中超滤膜车间通水运营后,北部水厂又成为国内最大规模、采用膜处理先进工艺的水厂。超滤膜处理技术是先进的第三代净水工艺,处理后的水更清纯、更通透,出厂的水可直接喝。
从北部水厂开始,更多的先进设备走进广州的水厂中。在南洲水厂,机器人军团正为市民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4台无人机智能基站一落地,原水管巡检有了“空中千里眼”。人类以前巡检3公里得花2小时,现在无人机20分钟就搞定,效率直接来到5倍速;深夜蹲守可疑污染源、暴雨天查土方塌陷……在这些“危险区”,无人机便派上用场。
清洗水厂沉淀池的池壁是“世纪难题”,而沉淀池池壁智能清洗机器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以前人工清理南洲水厂的水池得停池断水,如今在南洲水厂,机器人能在水下5米的区域跳“弓形舞”,用150米/小时的速度把污渍、藻类全搞定,实现“不停池、不断流”清洗……类似的高科技,在广州水厂还有很多。
在2024年度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选结果中,广州自来水申报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供水系统爆管在线监控平台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更是荣获一等奖。

无人机巡查

自主研发排泥车

智能水表

巡检机器人
率先创建立体式水质公开
老旧社区居民畅享优质水
在越秀区嘉和苑、二沙岛等诸多社区,路旁设有显示屏,实时公告水质监测结果。水质如何,街坊一眼便知……这是广州在全国率先创建立体式水质公开制度的写照。零跑动用水、移动端支付、自来水免费上门检测……各种便民措施上线。水厂硬件提升后,广州的智慧供水有了支撑;而供水服务到终端的改造工程也飞速推进,让广州供水有了温度。
广州中心城区部分2000年前建设的楼宇因管网使用时间久、无物管维护,引起缺水缺压、管网漏损、水质二次污染等问题。2019年,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推进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方案》,市、区财政和供水企业共同承担,针对既无物业管理、又无加压设施的老旧社区实施用水设施改造更新,让广州供水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至2024年年底,广州完成了供水服务到终端的14.2万户改造工作,将量足压稳的自来水送进多个老旧小区。省纺宿舍大院正是改造的一个社区,住户马先生是申请改造工作的牵头人之一,他介绍说:“小区楼龄比较老,供水管道经过数十年风吹日晒,锈蚀严重,频繁漏水,居民用水,特别是高楼层居民苦不堪言。经过改造后,居民无论住多‘高’,即便晚上用水高峰期,水龙头拧开就能流出哗啦啦的水。”居民对优质用水的期盼实现“畅享”。
时光匆匆而过,从最初的逐水而居,到后来的凿井引泉;从最初的西村水厂,再到如今四源取水,广州自来水的供水保障能力已提升至519万立方米/日。源源不断的优质好水120载奔流不息,不仅见证了城市成长,更将“安全水、优质水、幸福水”的承诺融入城市血脉。
展望未来,AI时代已来,建设北部水厂二期智慧水厂系统,打造智慧水厂新典范;新建黄埔水厂;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实现24小时在线智能客服;推广“信用+供水”新模式,打造“指尖上的水管家”……广州自来水人正谋划着新的规划,一串串新创举将让市民的诉求“有求必应”,又将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广州洋溢着民生的温度与服务的精度。

《水质安全守卫者》 摄影:聂璐
广州自来水一百二十年大事记
●1905年,官商合资成立“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
●1908年,增埗水厂(现西村水厂)建成通水,是广州第一家自来水厂。
●1914年,广州自来水改为完全商办,成立“商办广州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20年后,官方提出自来水属于公用事业。
●1950年4月,河南(今海珠区)第一次通了自来水。
●1957年~1977年,白鹤洞水厂、员村水厂、黄埔水厂、河南水厂、车陂水厂、江村水厂、石溪水厂、新塘水厂先后建成。
●1981年,广州实行“以水养水”政策,让广州的市政建设成为国内“先行一步”的典型,先后建成石门水厂、西洲水厂等。
●2000年~2010年,刘屋洲取水工程、南部供水工程、西江引水工程完成,城区水源“三江并举”,在国内首屈一指。
●2016年,全国首推微信预约水质上门检测服务。
●2019年,北部水厂(一期)投产。
●2019年后,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为老旧小区居民实施供水设施改造。
●2022年,研发出国内第一款表头可旋转智能水表——NB无线智能水表。
●2024年,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通水,广清两市“共饮北江水”。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供水服务满意度连续13年稳居省内第一,连续4年荣获广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公共服务企业考核第一。
出品/许芳、柳剑能策划/关雅文、周娴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图/通讯员 广州市水投自来水公司 刘艺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