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莆田市聚焦水利工程运管能力提升、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水利力量,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画卷在莆阳大地徐徐展开。
莆田市涵江区双福村美景如画 杨怡玲 摄
水利工程关乎着农田灌溉与饮水安全。莆田市落实山区水库巡查制度,顺利完成13座水库、17座中型水闸的安全鉴定与除险加固工作。得益于除险加固工作的落实,东方红水库彻底解决安全隐患,保障灌溉面积2.65万亩,周边乡镇的稻田再也不用“看天喝水”,早稻亩产较往年有所提高,稳定的水源为农田灌溉和粮食种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莆田市坚持动态完善灌区“一张图”,全市8个大中型灌区采用“水管单位﹢灌区”管理模式,严格按设计灌溉保证率保障粮食作物灌溉供水,完成取水许可证核发,落实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持续开展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目前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73。
城厢区华亭镇种粮大户陈建国说:“以前浇地凭感觉开闸,有时水漫了田埂还没关,自从东圳灌区给渠系装上‘智能水表’,手机上能看实时用水量,按定额用,一季稻下来能少用1000多立方米水,水费省了不少。”
莆田市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统筹推进4项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2025年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开工建设规模化水厂2座,铺设供水管网182公里,新增受益人口9100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分别提升至97.7%和88.97%,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比例达100%,让村民喝上放心水、优质水。
延绵不绝的木兰溪水通过南渠润泽南洋大地
荔城区西天尾镇的某条河曾经是出了名的“臭水沟”,岸边堆着垃圾,水里飘着浮萍,周边村民路过都得捂鼻子。县级河长巡河发现后,当场协调清走岸边垃圾,拆除违规排污的小养殖场,岸边修了碎石步道。如今,河水清澈,傍晚常有村民带着孩子在岸边散步。
同时,莆田市严格河湖长逐级述职,将县乡级河湖长培训列入党校办班计划,通过“河长云”平台精准画像主要流域,实现544名河长、304名河道专管员及社会力量巡河常态化、履职多元化、监控数字化,构建起一张严密的河湖管护网络。
“我们还重点关注行洪、卫星遥感图斑、省级暗访巡查等涉河问题整改完成率,累计整改问题达234个,实现河湖治理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小微水体拓展。”莆田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当前,正加快延寿溪仙游段、仙水溪等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累计治理河长达2.3公里,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567万亩、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0.44平方公里,让乡村的河流重焕生机与活力。
在推进幸福河湖全域建设方面,莆田市积极探索“河湖资源﹢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出台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为河湖治理指明了方向。2024年木兰溪入选全国首批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泗华郊野公园、绶溪公园段成为“水利﹢文旅”的样板。
莆田市坚持用水管控刚性落实,按照《福建省行业用水定额》及亩均灌溉用水量要求,确定大中型灌区许可水量标准,颁发农业灌溉取水许可证,修订印发第一产业用水定额,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筑牢了制度根基。全市新增在线计量站点建设任务18个,累计站点数达204个,规模取水单位在线监测设施安装率达100%,数据到报率达99.71%,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落实年度水资源“双控”指标,梳理排查纳税人172户,确认需纳税的纳税人154户,形成“按计划用水、按定额生产”局面,减少用水纠纷,让水资源有序使用。
在水权改革激发动能方面,创新实现短期水权交易,盘活存量水资源,荔城区促成全市首例通过全国水权交易平台完成的短期水权交易。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等“四项”机制,配合省级部门做好改革收官检查,协同发改、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完成50.1万亩农业水价改革面积,占改革范围总面积的100%。2024年5个县(区)建成计量设施470处,明确农业用水总量,逐级分解确权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用水主体,筑牢农业节水首道防线,让水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