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闽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三明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闽江上游河湖管护的政治责任紧紧扛在肩上,在管水、治水、兴水的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于去年8月28日发布2024年1号河湖长令,正式推出以“晒水、议水、评水”为主要内容的“三水”机制,为水生态环境治理按下“加速键”,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质增优。
一年耕耘,硕果满枝。2024年,三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9位,55个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134个乡镇交接断面优质水比例同比提高17.2个百分点,水质创下“十四五”规划以来最优水平;2025年一季度,全市水质排名位列全省第二,将乐、泰宁、尤溪3个县,成功跻身全省水质前十。
“晒水”——
亮水质清单,强全民监督
“自己生活的地方,水质情况清清楚楚,这份透亮,让我们住着特别心安!”每个月,三明市民都能在报纸、网络上看到一份特殊的“水质成绩单”——全市国省控断面、乡镇交接断面的水质情况,以及河湖“四乱”整治进展。
这份坚持了12期的“晒水”行动,把监督的“放大镜”交到了百姓手里,大家看着水质数据变化,聊着河道环境改善,不知不觉间就成了治水护水的“千里眼”。
百姓的眼睛盯着水质,河流的管家守着责任。
在三明,每条河流、每个水质监测断面都有专属监护人:55个国省控断面、134个乡镇交接断面均有一名河长专项挂包,从统筹治理难题到跟进整改进度,责任一扛到底。在此基础上,348名“委员河长”带着专业视角参与监督,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角度出谋划策;1387名河道专管员化身“巡河卫士”,每天穿梭在河岸林间,让巡河管护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全市河长累计巡河7.2万人次。
沙溪河青州段的河道专管员龚存清,就是“巡河大军”里的一员。“每天都得去转一圈才放心。”他负责的沙溪河青州段全长13.09千米,从2022年接过巡河“接力棒”起,每天2到3个小时的巡河路,成了雷打不动的日常。
“要是岸边有能顺手捡的垃圾,我们当场就处理了;真碰到河中心的大件杂物,自己没办法弄,就赶紧报给镇河长办,他们会派船来清理。”自从“三水”机制实施后,龚存清肩上的担子更实了,巡河的脚步也更勤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多走一步、多留意一眼,这条河就能多一分清澈。
治水不是一域之事,得下好全域“一盘棋”。
过去,流域治理常因行政边界“各自为战”,“三水”机制实施以来,每月全市断面水质变化准时公布,可视化图表把上下游水质对比标得明明白白——上游水质好不好,下游看得清;哪个区域有波动,属地责任跑不了。不仅如此,跨乡镇、跨县域的联合巡河成了常态,问题会商、经验交流一场接一场,大家坐在一起聊治水招、解护水难,让流域治理从各管一段变成了抱团作战。
2024年以来,跨区域协同行动累计开展20余次。
“议水”——
摆治理痛点,聚协同合力
7月中旬,三元区列东街道,2025年第三季度河长会议如期召开。“入河排污口须重点监测”“不能等问题变大,要把巡河制度落到实处!”……会议室里,大家围绕市总河湖长调研精神展开热议,建议两级河长加大巡查频次,联动环保、城管等部门,合力让辖区河湖保持清爽模样。
不久前,清流县沙芜乡的“议水”会开得热火朝天。“有些‘四乱’问题整改后容易反弹,得建‘回头看’机制!”“老乡们对河湖保护的认识还得加强,入户宣传得再勤点!”……会场上,河道专管员和管护人员你一言我一语,下半年的工作方向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清晰。
……
这样靶向破题的“议水”场景,在三明早已是常态。
“三水”机制实施以来,全市还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流域共治”的会商机制,每季度由市县两级召开“议水”专题会议,组织生态环境、水利等相关部门,全面通报剖析水质情况,深入查找分析根源问题,系统推进问题整改。
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召开流域协调会商、治理攻坚、问题整治等各类“议水”会议50余次,形成“问题交办——限期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解决河湖“四乱”问题652个,有效提升了河湖治理的实效性。
光有会议定方向还不够,整改落地得靠硬抓手。
为加强水环境治理,我市采取清单化管理跟进涉水问题整改,梳理河湖“四乱”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把整改措施、时限一一列明,确保件件有着落。清单化管理以来,累计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40.42公里、河道垃圾81042.05吨、违法建筑和违规搭盖窝棚11267平方米、非法林地562平方米、非法网箱养殖665平方米、高秆作物8187平方米。
治水既要凝聚合力,也需法治护航。
三明深化“行政执法+司法监督”协作模式,完善水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和专项执法行动,2024年以来,联合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开展跨部门巡河40余次,累计发出“护河令”2份、涉河涉水公益诉讼检察建议36份;依法查处涉河涉水行政违法案件7件,审查批准逮捕10人,有效维护了河湖管理秩序。
“评水”——
定考核标尺,燃干事热情
定期开展河湖长制培训、出台专管员考评办法,对1个先进集体、14名优秀个人及时奖励,对12名不合格专管员依规更换,年终为排名靠前的乡镇倾斜项目资金……走进泰宁县的河湖治理现场,“评水”实效看得见、摸得着。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这套“奖优罚劣”的操作,是三明市以“评水”机制促治理的生动缩影。
一年来,三明市把水质数据当核心,锚定流域水质“晒单”的公开结果,搭起多维度考核框架:主要流域达不达标、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改没改善、“四乱”问题整没整改好,每一项都拆成具体分值,让各县(市、区)的治水成效能“算明白、比清楚”。全程公开透明的考核,就像给治水成效贴了成绩单,让指挥棒精准指向责任落实。
考核结果不只是纸面上的分数,更是干部履职的试金石。三明市将河湖治理成效和干部考核绑在一起,每月都把断面水质、干部挂包履职情况报给组织部门,当成党政领导考评的重要依据。干得好就表彰,让肯干者有荣誉、有干劲;干得差就追责,从提醒、约谈到问责,一层比一层严。这种“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让各级干部治水管水的责任意识绷得紧,主动担当的劲头提得足。
光有考核压担子还不够,真金白银的激励更能点燃各地治水的热情。三明市创新拿出1200万元,设立流域水质奖补专项资金,实行“改善者受益、恶化者补偿”的差异化分配机制。“这笔资金不搞 ‘平均主义’,而是严格依据水质监测数据的考核结果来分配:谁把水治得清、水质提得快,谁就能拿更多钱;要是水质变差、治理不力,不仅没奖励,还得补偿。”三明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奖促治”的模式,就像给各地治水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效激发了各地保护水生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碧水潺潺入画来。三明市深入推进“三水”机制,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让百姓的生态获得感实实在在。未来,三明将继续守正创新、稳步治水,描绘更为灵动的清水画卷,为生态文明建设交出更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