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开始,由政府支撑的城市供水在政府财政无力继续负担巨大投资的情况下,逐步走上市场化改革之路。当时世界银行称,中国城市水务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外媒称中国水务业为“黄金产业”。
水价上涨空间超过200%
据规划,水务业是“十五”期间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要撤出的100多个行业之一。国外水消费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而我国目前城区水消费占个人收入仅为1.2%左右。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得未来水价上涨的空间超过200%。
正是看中了这巨大的水务市场,从2002年开始,外资开始溢价收购中国的自来水公司。代表性事件是威立雅斥资约20亿元,以净资产3倍溢价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新成立合资公司经营期限50年,开创城市水业溢价收购的先河。2003年11月26亿受让深圳水务集团45%股权,2007年1月15日17.1亿获得兰州市供水集团45%股权,2007年3月。20日9.5亿获得海口市水务集团50%股权,2007年9月27日21.8亿获得天津自来水集团下属市北水业有限公司49%股权。除威立雅水务外,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外资或港资水务企业还包括英国泰晤士国际水务公司、法国苏伊士水务公司、中法水务集团、香港中华煤气等。国内企业则以北京首创股份、桑德系新加坡伊普国际、天津创业环保等领衔。
威立雅公司网站的信息显示,威立雅水务已在我国的20个地区拥有正在运营的项目,且大多在一线城市,所占股份均在50%左右,合同约定的经营年限大多在25年以上,合同涉及到的居民超过3000万人。而中法水务集团也毫不逊色,与其合作的中国公司也有20家,大多为各个城市的供水公司或自来水公司。
外资出手阔绰是表象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出手阔绰只是表象,其中暗藏玄机。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水务公司的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未来的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际水务巨头出手阔绰,用的却是本土投资人的钱。以威立雅公司为例,它在中国展开的一系列收购主要的出资方多为各种资金合作伙伴——它为不同的项目寻求不同的合伙者,包括首创、光大、中信泰富、嘉利等金融集团,据悉平安保险也是其合作伙伴之一。
一位新疆发改委干部透露,在乌鲁木齐污水处理厂合资项目中,外方合同签了6年才开工,这6年中没从口袋拿一分钱,反而把乌鲁木齐几乎所有水务资源全部占走了。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溢价行为深为担忧:溢价听得实质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者承诺换来的。隐患要在数十年后才会发作,买单者则为政府和公众。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呼吁保证国家控制权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中,水务市场以24.48%的利润率高居榜首,超过炙手可热的IT业、金融业。
2007年10月,外资正在中国如火如荼购水的时候,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也悄悄开始。历时3个月后调研结果报送到国务院。此举看出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企业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层关注。于是高溢价购水在进入2008年后戛然而止。
水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的话或许更具导向性,“把水务行业与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待,是方向性错误。应该保证国家对水务行业的控制力,计划产权改革的水务企业在对引进外资还是内资的问题上要慎重,已经引进外资的水务企业应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