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合肥市老城区将告别逢雨必涝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11  来源:安徽商报  浏览次数:347

阴雨初至,汛期临近。记者4月9日从合肥市建委排水办获悉,随着城市排涝体系的逐步改造,合肥市老城区内涝隐患目前已基本得到解决,今年有望基本告别多年来的内涝困扰。此外,在今年道路建设热潮中涌现出的一批下穿桥,即将首次迎来汛期考验。

老城区内涝点基本根治

2007年初,合肥治涝“一号工程”正式启动。“一号工程”着力修正老城区5.2平方公里范围内原排水系统中不合理的分区关系,使老城区成为完全独立的3个排水系统(即杏花、逍遥津、包河3个独立系统)。在充分利用原有排水管网的基础上,增建直径1.8米~2.4米的排水主干管39公里。同时增建箱涵、雨水调蓄池,扩建雨水泵站,以达到近期消除内涝、远期雨污分流的目标。

截至目前,杏花区域排水系统改造已进入尾声,最后的杏花雨水泵站扩建工程也即将启动,其排涝设计流量20秒/立方米,防汛能力将提升约两倍。随着治涝工程的逐步推进,老城区原存多年的十几个主要内涝点,目前已基本治理完毕,其中包括:阜南路(宿州路-环城西路)、寿春路(阜阳北路-蒙城路)、淮河路(徽州大道-蒙城路)、蒙城路(安庆路-环城北路)、六安路(安庆路-环城北路)、安庆路(徽州大道-六安路)等。此外,投资1860万元、备受市民关注的长江西路铁路桥排水改造工程也已全部结束,将在今年汛期充分发挥防涝作用,该区域将彻底告别“逢暴雨必涝”的历史。

与此同时,逍遥津、包河区域排水体系改造工程目前正在筹备当中,已经进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将扩建逍遥津、包河雨水泵站,以增强收水能力和排涝能力,缩短路面积水时间。这些泵站“收”来的积水都将排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南淝河或作为景观中水来源。

30处内涝点提前知晓

据合肥市排水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市已连续十几年汛期未发生大的洪水。据有关部门预测,近年发生洪水几率有所上升。随着汛期临近,合肥市建委、排水办已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汛前准备、汛前检查进行了布置、安排。并向各区、各有关单位下发了《通知》,准备防汛抗涝。

目前,该办以及各区(管委会)城建部门、各小区物管部门,正对各自所管辖的箱涵、排水管网、雨水井、检查井等排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彻底的清捞、疏通。力争在4月底前,完成市管泵站的大中修及正常检修维护和清淤,确保设施完好率达100%。其他自建、自管排涝泵站,同时完成修护。

根据该办新近对城市道路易积水点和渍涝原因进行的全面排查,虽然老城区涝点基本消除,但目前该市二环以内、二环以外部分区域仍有16条道路约30处(详见表格)以及11座立交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涝隐患。

此外,该办拟上马市区28处出水口改造工程,计划“打捆”列入今年城市排水系统改造项目(正在报批)。同时,该办正在组织修编《合肥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力争4月底前上报市政府批准和备案。

新建下穿桥有待汛期考验

“随着近两年来,城市道路的火热建设,除了在建工程,一批相继竣工投入使用的下穿桥工程,都将首次迎来汛期考验,这是今年防汛的新重点。”

另据了解,在合肥近年来的大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下穿桥工程,其中仅畅通一环工程就有十多处道路下穿设计。下穿桥低矮的地势会不会造成新的涝点呢?排水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虽然这些下穿桥工程都作了防涝设计,但还是要设置排水泵站、汇水沟等,但其防涝能力究竟如何,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只能等待汛期的考验。”针对各在建工程,该办日前已发出《通知》:凡是未移交的道路、排水和立交(下穿)桥工程,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单位对排水系统进行疏通和清理,对没有排水设施的在建道路,也要采取响应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汛期路面排水畅通。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