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中国人民因为千百年来与洪涝灾害的周旋,从而积累了这个世界上最丰富的治水经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有名的治水名人故事吧。

1.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2.范仲淹治水方针
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从小有志,发奋读书。26岁中进士,开始做官。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在水利方面做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中国东汉水利名臣。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生于乐浪邯县(在今朝鲜境),卒于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擅长天文、数学,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明帝永平时(公元58~70)与王吴共修浚仪渠(汴渠在今开封的一段),创用“ 流法”(可能相当于修建滚水堰)成功。这时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已数十年,冲毁了 汴渠 引水口门,和黄河混流,向东淹今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永平十二年(公元69)汉明帝召见他,征求治水意见,他提出自己的规划。这年夏天动员兵卒数十万人,由他和王吴主持修治黄河和汴渠。修黄河堤自荥阳(在今郑州北)至千乘海口(在今利津县境)共1000余里。他们的工作包括勘测地形,开凿山丘,挖除河道中的石滩,裁弯取直,防护险要堤段,疏浚淤积,及“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类似的水利工程名人故事还有许多,如王安石的《农田水利约束》、李冰的都江堰工程、孙叔敖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西门豹的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等,都对我国水利工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有的至今都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